天津的外資企業:生活有點單調
    2010-06-11    作者:記者 鄒蘭 毛振華/天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我國作傳統工業基地、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一直是海內外資金青睞的投資目的地。截至2009年末,僅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累計就有136家企業在這裡投資了379個項目。産業的聚集帶來工人匯聚。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青開發區等地,了解這些年輕的新一代産業工人們的生活工作、所思所想。

  “早八點到晚八點,不斷重復同一個動作”

  6月2日上午10時,《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李曉童時,她剛剛下班2小時,連續12個小時的夜班工作後,疲憊寫滿了她稚嫩的臉,不住地打着哈欠。

  2010年春節後,18歲的李曉童在天津寧河老鄉的帶領下來到位於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天津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成為公司DVD生産流水線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初來乍到時,廠裏的一切還都很新鮮,大機器流水線在這個18歲少女眼裏無疑是“高科技”的象徵。
  眼瞅着老員工操作,一切從零學起,李曉童説自己當時用了一週左右就正式上崗了。但幹了沒幾天“胳膊肘累得抬不動,手腕酸了好一陣子”。
  如果是上白班,李曉童必須在早上7點起床,洗漱、排隊打水、吃早飯,趕在8點上崗。除了中午半小時吃飯,其餘時間都要在車間一刻不停地忙碌。
  李曉童介紹,自己主要負責在生産流水線上裝配DVD線路板上的零部件。工作要從早八點一直到晚八點,其間需要不斷地重復同一個動作,稍不留神出錯就有可能報廢。
  談起自己的工作,她用“這活兒是個人就能學會”來形容。她説:“有時候累了,想起上學時太貪玩,也覺得後悔。如果當年讀書再用功些,興許能上個大學,不用像現在這樣累了。不過,我的同學現在絕大多數也都和我一樣在憑體力吃飯。”
  同樣在天津濱海新區打工,李大闊和韓志勇,這兩位河北衡水同鄉,5月底選擇了從天津津亞電子有限公司辭職,原因是“幾年下來,實在是太厭煩一天連續幹12個小時的高強度流水線工作。”
  韓志勇給記者算了他原來在津亞電子時的工資賬:廠裏計時算工資,一小時8塊,每天工作8小時外都算加班,一個月下來能掙到2000齣頭。再有額外加班,自己一個月最多拿到過2800元。2009年過年,韓志勇沒舍得回老家,大年初一、初二是在廠子裏度過的,拿到了平日裏三倍的工資,這讓他覺得“很值”。
  李大闊之前在車間負責手機翻蓋軸的裝配,工藝不複雜,但需要耐心,畢竟每天都在大量重復同一個動作。他説自己上班前一般不敢多喝水,“流水線上一件連一件,去趟廁所回來活兒就壓上了,落下的難補回來。”他説,自己最多時一天要幹14個小時。
  辭職後的李大闊和韓志勇,本想換一個“輕快些,掙錢多點更好”的工作,但找了中介後才發現,介紹的工作都和之前的差別不大。因為只有初中學歷,他們只能在同類型的工廠裏從一家換到另一家。現在想來,兩人又覺得當初辭職的決定多少有些魯莽。

  多家外企租房免費提供給員工

  公寓圖書館一次也沒去過,差不多所有的休息日都在宿舍補覺。除了同宿舍的姐妹,基本上沒有新認識朋友。“虧了沒男朋友,要是有,一天也見不着一回。”她説。

  座落於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五大街上的國翔公寓,是轄區內企業工人的聚居地之一。這家由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單身廉租公寓,主要面向藍領階層。近8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囊括了四座、總共可容納1.3萬人的廉租公寓和一座酒店式公寓,其中約80%-90%都是外來操作工。
  公寓投資方——天津國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公關策劃趙孝博告訴記者,公寓現有8人間和4人間兩種房型,均配備了空調系統、電話和有線電視接口,4人間還額外配備了獨立衞生間。目前,8人間每人每月僅需160元,4人間每人每月需480元。公寓目前入住基本飽和,包括三星、摩托羅拉在內的多家外企都在這裡租房,免費提供給員工住宿。
  經過近6年的發展,國翔公寓周邊的商業配套日漸齊全。儘管如此,但住在公寓裏的李曉童們整天仍生活在單調中。
  李曉童説:“來開發區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一次海,但直到現在也沒去過”。按説她的工作幹4天可以休2天,可她還是覺得自主支配的時間“緊緊巴巴”。公寓圖書館一次也沒去過,差不多所有的休息日都在宿舍補覺。除了同宿舍的姐妹,基本上沒有新認識朋友。“虧了沒男朋友,要是有,一天也見不着一回。”她説。
  李大闊和韓志勇的情況類似。他倆辭職後搬進了20元一天的日租房裏,唯一的愛好就只有上網,而能“拉上呱”的就只有同鄉。沒有了忙碌工作的充實,辭職後的他們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單調。
  湖南常德石門人陳惠2008年到天津西青開發區的一家服裝類企業打工。在離單位不遠的胡同,她和在天津幹裝修的丈夫以每月300元的價格租了個十平方米的小單間。3歲的孩子則交給在老家的婆婆。
  周末,她會叫上丈夫去附近超市轉轉。她不願坐家門口的超市班車,寧願坐在老公電動車的后座上,在她看來,這是生活中難得的一件浪漫的事情。

  “攢夠了錢還得回老家發展”

  “再幹三兩年,等我攢夠了錢還回老家發展,做個買賣,再成個家,這幾年出來也算沒白混了。”韓志勇説。

  王曉暉老家在河北饒陽縣農村。1998年,剛滿20歲的她離開家鄉,隻身來到天津西青開發區的一家服裝類企業打工。2002年經人介紹與天津小夥小張成婚。婚後雙方父母資助他們以每平方米1000多元的價格,在離單位不遠的西青區某小區全額付款買了一套住房。
  憑着做活兒心細,手藝精,王曉暉得到了同事和廠裏領導的認可。現在,她已是車間負責人,跟單位簽了勞動合同,上了五險一金,收入多時每月有2500塊。但在《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工人中,像王曉暉這樣真在天津扎根了人的並不多。
  一米八的個頭,時髦的黑框眼鏡,一身休閒運動裝,十足一個陽光大男孩,記者乍一見楊一凡,不但看不出他是名廚師,更不像傳統印象中的農民工。
  楊一凡初中畢業後到技校學習廚師,2002年來到天津,先後輾轉多家工廠。2006年,他決心開餐館當老闆,可種種原因經營了三四個月即告關門。創業失利的他有些失落,當年便回到西安完婚,可婚後沒兩個月,有些不甘心的他再度返回天津。
  他説:“在外邊折騰幾年遲早是要回去的。天津消費高,房價漲得攆不上,再説這幾年我也沒混上個戶口,跟媳婦長期兩地分居不是個辦法。爹媽着急抱孫子,可我琢磨着先掙點錢,等30歲左右再考慮回老家,搞點養殖什麼的。要孩子得有經濟基礎,要不然誰養得起。”説起孩子,楊一凡一臉無奈。
  李大闊和韓志勇幾年工作下來,都攢了一些錢,不過現如今都還沒談對象。
  年齡稍大些的韓志勇説,家裏人現在一打電話就催着自己談個女朋友,次數一多就不想接家裏的電話了。他們也想過等多賺些錢能在天津成家,可眼瞅着濱海新區的房價一天漲過一天,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賺錢能力,也就逐漸放棄了這個念頭,無奈接受了事實。“再幹三兩年,等我攢夠了錢還回老家發展,做個買賣,再成個家,這幾年出來也算沒白混了。”
  對將來有什麼打算?面對記者問題,李曉童睜大了眼睛説:“趁着年輕多掙點錢,要不然就更沒路子了。”

(應要求,本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相關稿件
首屆廣東外資企業産品博覽會成交509億元 2009-06-22
黃華華:危機未造成粵外資企業“倒閉潮” 2009-03-06
馬宇:我國外資企業總體運營良好 2009-02-13
近4個月滬外資企業業績下滑 2008-12-30
研究報告:外資企業仍看好中國房地産前景 200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