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 説時容易做時難
國資委清退令打響“央企自律第一槍”
    2010-04-12    作者:記者 李佳鵬 孫韶華 王濤/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難點 説時容易做時難 燙手山芋誰接盤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關注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業務,不僅是關注進程,關鍵還要看其究竟以什麼樣的標準退出,不能表面退出,繼而變相參與。 
  杜猛認為,退出的方案應披露參與房地産業務的深度、收入等具體內容。此外,現在的退出僅僅是不再買地,這種所謂的“退出”是退出房地産一級土地開發招拍挂環節,這只是退出了房地産領域的一個環節,我們很難將其稱之為退出房地産市場。而真正的退出,不僅要求不再設立房地産公司、已有的要撤銷,房地産板塊要麼轉讓要麼登出,而且要求不能間接參股任何房地産企業。 
  “退出的具體方式是一個很實際的操作問題。”陳國強也指出,央企退出有可能是做表面文章,到底是不是很實際地切割,資産如何轉讓和以什麼價格轉讓,還涉及資産的分配、人員分流以及誰來接盤,資産評估是否合理,是不是造成國有資産流失等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比較複雜的和有難度的。它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需要相應的程序。同時還涉及很多利益的調整,比想象要複雜。 
  陳國強説,此前,國資委也曾經對相關企業提出過類似要求:要把房地産業務相關資産剝離出來,整合到相關的16家企業中,但最後不了了之。這一輪是否面臨同樣的結局,這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所以不能對國資委這個表態報太高預期,能否真正退出最終還要看國資委的決心和企業的態度。 
  還有業內人士大膽猜測,由於這些方案的不可操作性,最終國資委在匯總之後,很可能要求企業再次修改,再次提交。如此一來,花費的時間會相當長。這或許是當前很多謀求在地産業發展的央企三級子公司願意看到的。 
  此外因退出引發的難題還有很多,比如已經拿到地的78家央企在退出過程中是否會因轉讓土地而引發新一輪“炒地”?在退出過程中,是否有人接盤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出,央企項目很有可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比如央企手中的地王可能就沒人願意接手,到時候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麼折價轉讓,要麼自己承擔風險。 
  據了解,在制定退出方案的同時,部分央企已經開始廣泛接洽同行企業,推介需要退出的房地産項目。不過,也有企業對央企退出項目的資質和進展&&擔憂。 
  “最近好幾家需要退出房地産業務的央企找到我們,希望能夠轉讓項目。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合作的可能性。”某大型民營投資集團內部高層&&。央企推介項目可能並不如市場想象般順利,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央企的項目是“地王”項目,拿地成本很高,轉讓價格也相應較高。另外,部分央企地塊有不少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動拆遷進展較慢等。這些因素都令潛在買家心存疑慮。 
  對於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建築一位高層解釋説,因為之前很多項目是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央企承擔了不少地方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舊區改造和成片開發等,這就會出現更多動拆遷問題。另外一種情況是,很多央企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部分房地産項目其實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的各種企業或職工用,這些在轉讓處理中都出現問題。


123
  相關稿件
78戶央企已上報地産退出方案 2010-04-09
央企地産版圖 怎一個退字了得 2010-04-01
抑制央企過度投資 不如從分紅入手 2010-03-31
央企退出無助於抑制房價 2010-03-30
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是真是假?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