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下放:中國縣域經濟“新引擎”
    2009-12-30    作者:本報記者 章苒    來源:經濟參考報

    每天往來這裡的商人超過有的北歐國家一天的入境游客,但是在所謂的“審批權限下放”之前,這裡的地方政府甚至沒有資格為居住當地的一萬多名外籍人士辦理健康證明。
  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中國義烏,雖然每天有20萬往來客商,産生1億多成交額,但是作為中國經濟引擎核心區的經濟強縣,行政效率低下仍使其苦惱不已。
  這種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變,以義烏為首的經濟強縣在與上級政府的權力博弈中,爭取到越來越多的行政權限。直到最近,浙江省&&了全國第一部相關立法,正式將433項行政權限授予省內所有縣級政府,“口頭”上的權力下放第一次有了法律依據。
  “因為義烏是個縣,所以此前按規矩很多事情他沒有資格做。”義烏市人事局官員説“比如沒有設立公務員考試考場的資格,義烏人考公務員就要跑到半小時車程以外的上一級市;沒有海關,集裝箱只能繞道出關。”
  “饅頭比蒸籠大。”在中國最富裕的長三角地區,當地官員這樣形容許多縣級城市普遍存在的行政效率與經濟發展速度的“不匹配”。
  “縣裏聽市裏的,市裏聽省裏的,省裏聽中央的——這是中國傳統的權力支配路徑。”在浙江經商近十年的中東商人賈爾瓦裏説“消耗時間和金錢的層層上報和層層審批在中國司空見慣。”
  不過,最近賈爾瓦裏已經見證了這種“傳統”的改變。賈爾瓦裏和朋友最近投資的頭飾工廠,環境評估等手續都可以就地辦理。“各種手續加起來,至少為我節省了一個月的時間。”賈爾瓦裏説。
  義烏市的測算顯示,“權力下放”以後,各種投資項目辦理時間平均減少4-5個工作日。
  浙江的行動引起了中國其他地方城市的羨慕和效仿,因為顯而易見,擴權帶來的經濟發展空間是巨大的“這個道理就如同當年深圳受益於特區政策。”浙江省委黨校教授吳錦良説,“誰先擴權,誰就有了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
  “地價飛漲,勞動力短缺,融資困難。”原浙江省農辦副主任顧益康説“傳統的優勢正在消失,這些城市需要新的經濟啟動引擎。”
  權力的下放的動力來自於經濟發展的推動,但並不是沒有阻力。中國有的省份強縣擴權就遇到了“梗阻”“財權難以上收,事權又不願下放。”吳錦良説,“這種梗阻是地方利益之爭的必然結果。”
  據浙江省測算,433項權限下放,每年為每個縣老百姓節約費用可達1000萬元左右。由於行政權限涉及行政事業收費,將權力拱手相讓的地方政府,每年因此減少的財政收入大約在4000萬元左右。
  “一旦把這443項權限不是視作權力,而是政府必須提供的服務,權力的下放也就順理成章了。”吳錦良説。
  “當前正在實施的擴權強縣,只是新一輪擴權改革的開始,還不是全部。”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省委全體會議上説。

  相關稿件
突破瓶頸 四川省宜賓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新路 2008-12-19
2070個縣域經濟體佔全國地區生産總值六成 2008-09-16
我國浙、魯、蘇三省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最強 2008-07-11
強縣不一定富民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揭曉 2008-07-07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與戰略高峰論壇舉行 200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