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重視及時輸出知識産權
    2009-12-18    作者:本報記者 肖思思 鄭天虹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所謂“輸出知識産權”,是指及時到國際上申請專利,在海外市場上建立專利特權,並利用申請國相關法律對企業知識産權進行保護,以便在海外輸出産品,建立品牌。
  在日前於廣州舉辦的“中國專利周”上,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馬維野説,“在金融危機中,確有必要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知識産權布局。尤其是在企業需要重點發展業務的國家,申請知識産權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略性做法。”到訪的歐洲、美國知識産權專家認為,為與中國的經濟總量相匹配,中國在知識産權方面,除必須建立一套“為那些冒着風險開發新創意的人提供獎勵和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之外,還需要積極地“走出去”,在國外申請知識産權保護,才能避免外貿爭端中所謂的“知識産權壁壘”。

  中國企業受困“專利”維權

  不久前的第十一屆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傳來消息:花費了千余萬元訴訟費用後,中國的一家傳統地板企業將首次勝訴德國的“臨時禁令”訴訟。深圳燕加隆集團透露,全球地板巨頭Unilin在德國起訴燕加隆專利侵權一案,今年9月30日在漢堡法院開庭,燕加隆應訴律師&&,主審法官已經口頭宣布燕加隆勝訴,取消“臨時禁令”,相關書面裁決晚些時候將正式公布。
  據悉,今年的德國漢諾威地板展上,這家企業展位遭遇了競爭對手發起的“臨時禁止令”而不得不撤展。
  對於這個已經耗資幾百萬元人民幣,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世界上50多個國家都申請了國際專利,並在2005年作為中國傳統行業中率先於美國國際貿易法庭勝訴“337調查”的企業來説,今年仍舊在德國市場上遭遇同一個競爭對手發起的攻擊,讓負責人何貽信體會到中國企業將知識産權布局海外的“吃力感”。
  燕加隆董事長何貽信&&:“此次訴訟,公司耗資一千余萬元,聘請了美國一流律師,調集精兵強將,全力應訴,為的是避免中國專利的國際授權被壟斷巨頭以專利訴訟的形式絞殺在搖籃中。”
  很長一段時間,歐洲的Unilin公司和Valinge公司幾乎完全壟斷了地板鎖扣技術這項行業內的核心技術,全球眾多地板生産商每年要向這兩大巨頭交納幾十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專利授權收入成為這兩大巨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Unilin公司也每年不惜花費上億美元在全球進行所謂的“專利”維權。
  2006年,燕加隆公司成功研發出“一拍即合”地板鎖扣技術。該技術突破了歐洲鎖扣所採用的斜插理念,首創垂直嵌入型鎖扣,開創了全球地板鎖扣技術發展的新領域。
  “幾乎是從根本上超越了Unilin的技術。事實上,如果Unilin想改良其他地板短邊的安裝方法,還需要使用燕加隆公司的專利技術。”何貽信説。
  面對“三分天下”的挑戰,歐洲兩大地板公司的“奶酪”被觸動。2005年7月,競爭對手在美國對燕加隆發起“337調查”,試圖一舉將中國的鎖扣地板産品完全阻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如果Unilin公司勝訴,那麼對於中國地板産業而言將是毀滅性打擊。”森諾韋爾地板品牌總監高建林説。
  所幸的是,2006年7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洛克法官公布了該案的初裁結果,燕加隆公司的“一拍即合”鎖扣技術被認定沒有侵權。
  然而,事情遠沒有結束。今年1月的德國漢諾威地板展期間,Unilin仍然以“燕加隆公司産品侵犯其專利權”為名,秘密申請漢堡法院對燕加隆公司發出“臨時禁令”,在沒有給燕加隆公司任何抗辯機會的前提下,沒收了燕加隆公司在德國展會的展品,並對其處以罰款。
  “在我們之前,沒有中國企業勝訴過美國‘337調查’,在德國的臨時禁止令方面,也沒有企業勝訴過對手的訴訟。我們幾乎是沒有教材可學。”何貽信説。

  輸出知識産權路途艱辛

  深圳市市場監督局副局長徐友軍説,“訴訟並非單純是一個企業的事情,而是中國民族企業利用國際規則參加世界商戰,在崛起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磨難的縮影。”
  不僅僅是傳統地板行業,中國各行各業幾乎都在德國遭遇過“臨時禁令”。他舉例,在去年8月的德國柏林電子展上,很多中國的電子參展企業被撤展,這嚴重損害了中國電子産業的專利形象。“臨時禁令幾乎成了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攔路虎。而由於成本太高、德國法律對起訴方有利,中國企業從來沒有勝訴過德國臨時禁止令的先例。很多企業在應訴的時候便放棄了。”徐友軍説。
  但是,在燕加隆的示範效應帶動下,中國的民族企業應訴國際知識産權訴訟的數量已經開始增多。據深圳WTO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6年燕加隆勝訴“337調查”後,深圳企業在國際訴訟中的應訴率明顯提高,相應應訴成本也出現下降。“我們的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在國際知識産權訴訟上就是這樣,當人家強硬時,似乎我們也必須對着強硬,對方才會在濫用知識産權方面有所收斂。”這位負責人説。
  儘管德國的官司勝訴在望,但是燕加隆的負責人何貽信仍然感到“高興不起來”。目前,歐洲兩大巨頭還將聯手在世界範圍內發起訴訟。“儘管我們的技術完全是自主研發的,但是面臨的訴訟仍然沒完沒了。很顯然,我們的對手在打消耗戰。而我們民族企業,到底還能耗多久呢?”
  事實上,由於中國知識産權海外布局不完善,才使一些國際大企業得以利用“知識産權訴訟”等方式干擾中國的民族企業成長步伐。
  在第十一屆高交會上,北京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紙書事業部渠道副總經理籍斌曾對記者説,公司憑藉着自主研發的産品,實現在國內的熱銷,並走出國門行銷海內外。但這觸動了全球手寫板巨頭日本Wacom公司的利益,並引起該行業內最頂尖企業的擔憂。為此,該公司産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時候,遭遇到Wacom的專利“伏擊”。2006年12月,Wacom以手寫板專利侵權為由對漢王在美國提起訴訟。該企業積極應訴,並廣泛收集各種證據,證明專利屬於自主研發的。經過一年多的較量,Wacom意識到勝訴困難,最終達成和解,向中國企業開放市場。
  “這是一場國內高科技企業在知識産權領域與跨國巨頭的碰撞。儘管這場勝利的過程比較艱辛,但讓我們的企業意識到,走出國門的時候,更應該‘産品未動,專利先行’,加速知識産權的海外布局。”籍斌説。
  他認為,燕加隆的勝利也給同行一些啟示:企業一定要注重知識産權的保護,加強海外專利布局,避免遭受國外不良企業的侵害。但勝利的前提是,企業要不斷加強研發創新,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的技術,才能夠在競爭和專利戰中保持不敗地位。
  “目前,中國企業在注重輸出産品的同時,忽視了對國外知識産權的申請與保護。”深圳哲力知識産權事務所專利工程師唐超文説,“這就意味着,中國輸出産品的同時,也免費輸出了專利、商標、版權,很容易讓一些國外代理商或者國外企業惡意搶註冊,中國産品如果在這些國家的市場上銷售就變成了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
  “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出現在中藥領域。”他説,“中藥配方在世界範圍內幾乎都是免費大餐,很多中藥配方被日韓、歐美等國家獲取,並在國外申請專利,甚至在國內申請專利,比如多年前,美國就搶先對吉林生産的‘人參蜂王漿’申請了專利,以至中國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産品反要向別人交納專利費。”
  長期負責代理海外商標註冊的港星企業顧問有限公司王倩説:“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大都先進行專利布局,然後才開始賣産品,而國內企業多數仍處於先賣産品,産品賣好了,再申請專利。這就為時晚矣。”

  可以增強抵抗危機能力

  儘管如此,目前中國企業已經逐漸意識到核心專利在海外布局的不可或缺;不少企業正在努力向海外輸出知識産權。
  在第三屆中國專利周的開幕式上,廣州市知識産權局局長吳岳靜代表中國北京、上海、重慶、深圳、東莞等42個城市宣讀了倡議書,倡議各大城市“幫助企業有效進行知識産權海外布局,主動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支持。”
  中國去年6月發布的《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近五年的目標之一是:“本國申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進入世界前列,對外專利申請大幅度增加。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業內專家也建議,中國企業應當儘早進行知識産權海外布局的謀劃,以更多地保護擁有自主産權企業的利益。
  事實上,越是遭遇經濟逆境,世界各國的不少企業越是重視知識産權的輸出。國家知識産權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吳凱此前在廣州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即使金融危機來臨,國外來華專利申請共有111184件,佔總量的13.4%,同比增長了3.5%;在商標方面,2008年中國商標註冊年申請量69.8萬件,其中國外申請佔了10.8萬件。
  “在英國也是如此,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普遍表現出了良好的抗風險能力。”英國知識産權局局長伊恩弗萊切説。
  國家知識産權局副局長李玉光此前在廣州&&,目前,對於知識産權制度的有效使用,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在經濟逆境中轉危為機的有力武器。李玉光舉例説,深圳華為有限公司在2008年提交了1737件PCT專利,同年銷售額達233億美元,在金融危機中,2008年的銷量反而比2007年增長了46%,其中70%來自海外市場,預計今年的業績還將增長20%。“面對危機,企業更應該勇敢地走出去,向外輸出自主品牌。”

  國外知識産權申請量少

  近年來,中國外貿産業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知識産權爭端。例如,去年9月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德國海關就以“可能侵犯專利權”為由,突襲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69家企業的展位。
  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總務與對外關係司歐共體技術援助項目處處長若瑟認為,中國企業應該樹立起知識産權保護意識。他説,中國已經有一些企業在歐洲申請了專利保護,從而有利於保護他們的産品參與國際競爭。但是,更多的中國企業根本就沒有參與進來。若瑟説,根據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的數據,從1996年4月至2008年8月,694977件商標通過歐洲內部市場協調局註冊,其中,中國大陸申請人註冊了2626件,佔的比例僅為0.37%。而同期,美國申請的專利佔了21%,德國佔了17%,日本佔了3%。就連中國港澳&地區都申請註冊8654件,佔1.31%。
  “這是一種不合理的局面。事實上,在歐盟內部,申請商標註冊和專利許可最多的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也就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換句話説,中國企業的申請和註冊與中國經濟規模相比,確實太少了。”若瑟説。
  而國外的企業對我國的知識産權市場的覬覦則來勢洶洶。根據國家知識産權局發布的《二零零七年中國知識産權保護狀況》權威報告,僅2007年一年,我國受理的國外申請人在中國的商標註冊申請量就達到了10.3萬件,比上年增長了6.1%。
  但是,來自海外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申請專利的數量仍然太少。“中國有一些企業在歐洲申請了專利保護,從而有利於保護他們的産品參與國際競爭。但是,更多的中國企業根本就沒有參與進來。”若瑟遺憾地説。
  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馬維野説,中國企業在海外申請專利的數量不大,這種狀況與海外申請專利的“門檻”有關。他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申請專利的數量的確不大,主要的瓶頸是錢的問題,PCT申請在海外的費用很高,甚至不少大企業都難以承受。

  巧妙避開“知識産權壁壘”

  若瑟説,很多中國企業將“知識産權保護機構”視為執法者,這是不全面的。他説,以歐洲專利局為例,對於中國企業來説,他們也是一個服務機構,中國企業應當充分利用法律規則保護自己。
  “儘管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然而,同發達國家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經驗還很不足。”國家知識産權局副局長李玉光説,“企業要不斷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盡快縮短熟悉國際規則的時間和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 
  專家指出,在國家大力支持的同時,企業也要從方方面面加強知識産權工作。據歐洲專利局官員介紹,有時候,很多中國企業僅僅是因為技術處理上的不嚴格,就導致了申請不過關。例如在外觀設計上歐洲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專利申請圖片的背景不單一、圖片的質量太差也成為拒絕給予申請的原因。
  歐洲內部市場協調局外觀設計部官員説,以申請商標註冊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例,大約需要兩千多元人民幣到一萬多元人民幣不等。有關專家和企業認為,相對於企業的經營額來説,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
  不僅僅是積極到海外申請專利保護,在經歷多次知識産權訴訟風暴後,中國企業負責人也漸漸認識到海外“游戲規則”的規律。“在國際上申請了專利,並不意味着可以高枕無憂了。還必須考慮自己的專利是否侵權,是否無效等問題。”何貽信説,“我們是在別人的地盤上,遵守着別人的游戲規則,不得不意識到各種風險的存在。”
  在面對“知識産權糾紛”時,海外專家同樣提醒中國企業,應該注意策略和方法。日前在深圳召開的“中美歐知識産權研討會”上,德國專家賴納指出,在歐洲,對於侵犯知識産權行為的處理,並非只有通過昂貴、耗時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緊急情況下,權利人經常根據各國民法規定,利用海關扣押措施和訴前禁令手段,盡可能地制止侵權行為。
  賴納建議,中國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包括擁有自己的知識産權,對競爭對手産品做是否侵權的檢索分析,在收到知識産權權利人的警告信後考慮提交“保護令狀”等。

[相關鏈結]

    知識産權的歷史沿革

    隨着科學技術和産業革命的進步,對知識産品的佔有、使用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技術的轉移、公開勢必會使原先的發明創造者喪失競爭優勢,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以確保既能維持新技術發明人的技術優勢,又能滿足社會對該技術的需要,防止技術壟斷。於是,知識産權制度中的專利制度率先應運而生。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産業革命,是專利制度産生的催化劑。以後,在西方國家又産生了著作權制度和商標權制度。迄今為止,經過數百年的洗禮,知識産權制度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保護智力成果和工商業信譽的法律制度。

    當代知識産權發展的主要特點

    當代知識産權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 知識産權私權的公權化因素在增強
  知識産權具有私權性,知識産權是在不符合私權原則的環境下産生而逐漸演變成被多數國家普遍接受的私權。在當代,知識産權的私權性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國家介入因素在增強。當然,公權的滲入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産權的私權性。而這種“公”、“私”融合,可使知識産權在當代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相關稿件
上海推進知識産權質押融資 2009-11-13
跨國公司在知識産權上再翻臉 2009-11-10
湖南大學自主知識産權汽車節能50%到60% 2009-10-21
知識産權入股是撬動文化産業杠桿 2009-09-30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知識産權戰的升級 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