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刺激計劃”不刺激
奧巴馬總統似乎以為他可以通過花錢創造就業,他的8 2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就是這種思維的典型寫照。上任伊始,奧巴馬曾聲稱,這項經濟刺激計劃將為美國帶來超過400萬個就業崗位。一年半之後,這項計劃獲國會批准,白宮又大肆宣揚,它已為美國“創造或保住”250萬~360萬個工作崗位。 我們都知道,政府針對這項刺激計劃炮製的言辭是錯誤的。至於説政府的就業觀是錯誤的,或者説政府在創造就業方面純粹是在枉費心機,最好的例證莫過於能源部開展的“綠色工作”項目。 能源部的官方網站上羅列了接受政府補貼的企業,其中大多為太陽能板製造商、風能開發商等所謂的新能源企業,同時列示的內容還包括這些補貼預計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截至2011年3月,能源部仍聲稱,納稅人為太陽能企業Solyndra公司提供了5.35億美元扶持性貸款擔保,這項計劃正在為美國創造1 000個永久性就業崗位(不包括建設崗位)。 奧巴馬政府對Solyndra偏愛有加,以至於曾先後兩次將該公司頌揚為新經濟的榜樣以及刺激計劃“就業創造”能力的範例。副總統拜登與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在參觀這家公司時更是把它的廠房吹上了天。2010年5月,奧巴馬總統親自造訪Solyndra,他毫不吝惜讚美之詞:“經濟增長的基礎就是像Solyndra這樣的公司。” 能源部的貸款擔保(它意味着,如果公司不能向銀行償還貸款,就需要由納稅人承擔)將為Solyndra興建一家新的太陽能板製造廠提供資金。我們將在隨後討論這筆愚蠢的貸款擔保,但我們眼下必須承認的是,如果沒有能源部的支持,Solyndra或許根本就沒有能力建設這家新廠。然而,它並沒有像能源部説的那樣“創造就業”。 2010年,就在Solyndra籌劃首次公開募股時,人們在提交給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發行文件中看到了令人難堪的內容。Solyndra的主審機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赫然寫道:“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處於虧損狀態,導致現金流和股東凈值始終為負,鋻於包括上述問題等各種原因,我們認為該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難以保證。” 公司隨即終止了首次公開募股,並同時終止了雇用1 000名員工的計劃。此時的Solyndra並沒有選擇繼續擴張,而是解聘了150名員工並關閉了第一家工廠,然後又將剩餘的全部員工轉移到接受政府補貼的新工廠。2011年,Solyndra宣布倒閉。 Solyndra的故事是政府“創造就業”能力的真實寫照。如果説這個刺激性貸款擔保計劃的目的是幫助Solyndra建立一家新廠,這或許還能算得上是一個成功案例,但如果是為了增加整個經濟的就業量,這就是一個失敗的經典案例了。 那麼如果能源部沒有提供這筆貸款擔保,又會發生什麼呢?有兩種可能:第一,它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建設新廠的優惠貸款;第二,如果沒有擔保,銀行就不會為公司提供如此優惠的貸款,而公司建立新廠的合理性也大打折扣。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這筆貸款擔保就相當於一種免費贈送,讓美國納稅人為一個前途莫測的項目埋單。 如果是第二種可能,那麼Solyndra的短期收益可能就是以犧牲其他企業的利益為代價。換句話説,所有企業都要為取得貸款而競爭,政府做出的擔保則幫助Solyndra打敗其他企業,最終獲得這筆貸款。失敗者則是那些在政府沒有為Solyndra提供擔保時本應獲得貸款的企業。這就是説,即便銀行認為某家企業或者某些企業比Solyndra更有前途,但因為有了政府的支持,它可以把風險轉嫁給納稅人,於是銀行最終還是選擇了Solyndra。 因此,即便Solyndra沒有倒閉,政府也會成功地讓這家太陽能板工廠變成現實,而代價就是犧牲某些在經濟上更可行的企業或項目。最終,政府還是把錢扔進了火爐,然後用一把火把它們燒成灰燼。 這就是政府“創造就業”的本質。它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創造出本無所謂有無的工作,而犧牲的卻是本應該存在且能創造更多價值的崗位。 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政府選錯了對象,而是最初就不該有這樣的念頭。政府根本就不應該插足這些能“創造就業”的企業。因為政府本身不能創造就業,它只能在經濟體中轉移就業崗位,所以挪移的結果通常是就業總量的減少,而對整個社會而言則是總福利的損失。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政客們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就業到底從何而來。他們堅信,只要有消費,無論是政府開支,還是消費者的消費,都能“創造就業”。現實卻不這麼簡單,但也並不複雜。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