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別斯蘭的槍聲
為了明確《京都議定書》的細則,在200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艱苦談判,繼續討論《京都議定書》的具體規則問題。 會議最後取得了成果,談判簽訂了《馬拉喀什協定》。該協定制定了《京都議定書》機制的實施細則,只是此時,《京都議定書》對於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已經比1997年通過時的要求降低了不少。 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政治共識,京都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編排進附件Ⅰ國家和附件Ⅱ國家附件Ⅰ國家和附件Ⅱ國家分別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Ⅰ和附件Ⅱ所列的締約國。——編者注。《京都議定書》中規定附件Ⅰ國家的減排義務為:到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附件Ⅰ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整體減排5.2%。自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以來,附件Ⅰ國家雖然沒有推翻達成的減排目標,但在其後的國際氣候談判中,總是通過一系列實施細則的制定,想方設法地減輕本國的減排壓力。 相對於《京都議定書》,《馬拉喀什協定》對附件Ⅰ國家減排義務的規定大大弱化。《馬拉喀什協定》中對附件Ⅰ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要求,只在1990年的基礎上整體減排了1.8%。這其中涉及很多技術性細節,例如基年、碳匯額度等計算公式。 《京都議定書》從被各國採納到正式生效竟長達8年之久,原因何在?這還得從頭説起。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必須滿足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個是必須要有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第二個是簽署該條約的附件Ⅰ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達到所有附件Ⅰ國家1990年總排放量的55%。 因為有廣大的沒有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存在,第一個生效要求很快就實現了,2002年5月23日,《京都議定書》在冰島正式獲得通過,難點就落在了第二個要求上。 發達國家分為歐盟和以美國為首的傘形國家集團兩大陣營。在傘形國家中,僅美國一國的碳排放量就佔發達國家1990年排放總量的36.1%。這意味着,雖然歐洲態度很積極,但是其本身的碳排放量並不大,如果美國不簽署《京都議定書》,只要還有幾個國家不簽署,那麼該協議就會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由於傘形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政府簽署的國際協議,需要得到議會的批准。議會既可以否定,也可以擱置政府的協議。美國總統克林頓批准《京都議定書》之後,一直沒有獲得國會通過。 殘酷的事實還是發生了。2001年6月11日,小布什在就任美國總統後首次出訪歐洲前幾小時的講話中,突然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這讓歐洲方面暴跳如雷,同樣憤怒的還有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各國政要紛紛指責美國,一時間美國成為了眾矢之的。 美國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現這種態度的改變,據小布什解釋,有三個原因:一是科學界認為全球變暖的結論存在不確定性;二是必須把發展中大國例如中國納入減排計劃中,否則減排效果不明顯;三是限制使用化石燃料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以上道理有一定的説服力,但在筆者看來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是源於國內政治的變化。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向來差異很大,所以美國對待氣候變化的態度與誰執政有着直接的關係。因為在2001年總統競選期間,為贏得西弗吉尼亞等州的支持,小布什向煤炭、電力、石油和鋼鐵公司許下了諾言,要退出《京都議定書》,小布什當選後,自然要兌現這種承諾。 共和黨人對能源業有着天然的親近感,作為美國總統的小布什則更甚。小布什家族和石油等化石能源業有着千絲萬縷的&&。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早年就是靠石油、軍火起家的,普雷斯科特?布什與老洛克菲勒關係密切,“二戰”時曾向希特勒出售石油等物資。而小布什的父親老布什也是石油資本家,同時是美國卡萊爾公司董事會成員、首席顧問。小布什本人也曾在1979年創辦布什能源公司。小布什和石油業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自然對限制石油業發展的碳排放目標沒有好感。 其次,氣候變暖對每個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這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國土面積、生態狀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關。一種普遍的觀點是,易受氣候變暖影響的國家主要分為四類:島國與低窪海岸國家、小國、生態脆弱國家、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一個大國,具有多氣候區與多生物區係,並且具備相當高的經濟技術水平。因此,氣候變暖對美國的影響沒有那麼明顯。 美國學者威廉?克萊恩(WilliamCline)於1992年估測2050年全球升溫2.5攝氏度時給美國造成的損失約為620億美元(1990年值),這約為當年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1%。一般情況下,氣候對發達國家的影響為其國內生産總值的1%時,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則達到其國內生産總值的2%~6%。由此可見,氣候變暖對美國造成的風險性低於一般水平。 任何國家制定和實施減排措施時首先都需要考慮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受美國能源部委託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成果顯示,為達到《京都議定書》設定的7%的減排目標,美國2010年的獨立減排成本可能為1060億~1600億美元。這一數值約為氣候變暖損失(620億美元)的1.7~2.6倍,如果考慮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排放貿易等機制,其實際減排成本大約會降至500億~600億美元。這一結果使得美國收穫甚少。 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以後,並沒有使人們産生絕望情緒,畢竟美國只佔36.1%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份額,還有45%指減去美國所佔排放份額(36.1%)和當時附件Ⅰ國家中歐盟成員國所佔的排放份額(28.7%)後約為45%。——編者注的剩餘空間可以發揮。截至2003年5月19日,全球已經有109個國家批准了議定書,但其中僅有39個國家是附件Ⅰ中所列的國家,而它們在199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總和所佔比為43.9%,這離55%,還有一段距離。 在美國已經&&拒絕簽署京都協議的情況下,《京都議定書》的前途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重新就這個協議的文本展開談判,這點歐盟不能答應,因為包括時間在內的各種談判成本太高;二是將俄羅斯拉進來,它的排放量佔總量的17.4%。只要俄羅斯同意,京都協議的第二個要求就可以滿足了。這樣一來,俄羅斯就很意外地佔據了非常關鍵的位置。 然而俄羅斯遲遲不簽署協議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普京總統上&以後,俄羅斯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工業部門增長較快,要對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總量控制,壓力不小。其次,俄羅斯是一個能源資源大國,過於限制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是限制自身的經濟發展。因此,2003年12月,俄羅斯聯邦總統首席經濟顧問伊拉裏奧諾夫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一個會議上宣布,俄羅斯不會簽署旨在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的現有文本,他&&《京都議定書》將對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限制。 為此,歐洲和俄羅斯展開了密切的協商。當時歐洲委員會駐俄羅斯的臨時代辦彼?皮凱特把批准《京都議定書》作為歐盟與俄羅斯關係的核心。“胡蘿蔔加大棒”歷來是歐洲的主要策略。歐盟首先用世界貿易組織作為誘餌,即把俄羅斯批准《京都議定書》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相挂鉤。法國生態與穩定發展部長羅澤林?巴什羅-納爾肯就曾暗示,俄羅斯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會使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合作項目面臨打擊。 俄羅斯考慮到地緣政治的需要,在是否簽署《京都議定書》問題上,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兩面派,左右搖擺。 然而最終讓俄羅斯停止搖擺,簽訂《京都議定書》的卻是一起偶然性的校園反恐事件。這一事件在關鍵的時候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2004年9月1日上午9點30分左右,一夥頭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武裝分子突然闖入俄羅斯聯邦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將剛參加完新學期開學典禮的大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趕進學校體育館劫為人質,並在體育館及周圍地帶安放了爆炸物。 隨後,俄羅斯的安全部隊包圍了這所學校。這種緊張的對峙一直持續到9月3日下午1點左右。俄羅斯緊急情況部人員經綁匪同意進入學校往外運送被打死的人質屍體時,學校內響起數聲爆炸聲。許多人質開始外逃,綁匪隨即向逃跑的人質開槍,另有幾名綁匪試圖混入人質中。俄羅斯安全部隊立即朝綁匪開火,並隨即衝進學校大樓,展開解救行動,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槍戰。俄羅斯特種部隊解救人質的行動失敗,1200多名人質最終共有331人遇難,其中包括186名兒童。此外,還有包括639名兒童在內的958人受傷,123人落下殘疾,26名兒童父母雙亡。 事件中有31名恐怖分子被擊斃。死亡的人質中,一部分是被恐怖分子開槍打死的,另外一部分是被恐怖分子引爆的爆炸裝置炸死以及由於建築物坍塌而被壓死的。 但隨着真相逐漸被揭開,經調查別斯蘭罹難者家屬,媒體認為,官方所説的俄羅斯特種部隊因體育館內引爆炸彈而衝入其中的説法是不真實的。相反,俄羅斯安全部隊不顧學生和教師的生命安全,從外部發射火箭或迫擊炮彈炸塌墻壁強行攻入的説法更令人信服。這次反恐行動中使用的手段,受到了來自觀察者和民眾組織的大量批評,隨後歐盟也展開了對俄羅斯政府的批評。 西方國家本來就對俄羅斯的內政指指點點,而別斯蘭事件,更是從國內和國際上都給俄羅斯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對於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本人而言,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答應簽署《京都議定書》,可以幫助俄羅斯聯邦政府緩解壓力,尤其是來自國際上的壓力。 普京總統在別斯蘭事件後不久,曾經口頭&&過支持《京都議定書》及與俄羅斯相關的內容。2004年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即議會)以334票贊成、73票反對,批准了《京都議定書》。10月27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通過《京都議定書》,並提交總統普京簽字。普京11月5日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後,該議定書即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 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正式通知聯合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按照條約,在超過55%後的第90天,也就是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終於正式生效。這是一個人類應該銘記的日子,具有歷史里程碑的意義,標誌着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1%。 別斯蘭事件中車臣分裂分子,恐怖主義罪惡的槍聲,在客觀上,不經意間推進了《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