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07-14 作者:孔祥軍 來源:經濟參考網
|
|
| |
“‘中美國’(Chimerica)是哪國?”
姑且先在這兒做個主觀臆斷:我相信,看過書名又粗通一點兒地理國家常識的人,無論是中國人、懂些漢字的人,還是美國人、喜歡操弄英文的人,大都會在第一時間作如是發問!
中國已經夠大啦,説的是天大地廣人多: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美國早就夠大啦,説的是財大氣粗勢強,它不小心打個噴嚏,全世界都要跟着感冒,今天的金融海嘯就是它給折騰的。
兩個夠大的泱泱大國,跨洋相向、電眼相望。
如今,有學者如弗格森和卡拉貝爾者,竟然把它們像貼Word文檔一樣,黏貼在一起,就“超級融合”成“中美國”了,比“九〇後”玩“超級鏈結”都牛:吾佩服!
問過中國同意否?美國呢?“從兩國民意來看,‘中美國’並不是兩國民眾願意看到的結果。……‘中美國’還隱藏在人們的視線背後,沒有得到認可和承認,是人們不想看到的。”
如此“亂點鴛鴦”,人們當然不想看到!話説當年,兩國隔老遠啦,可還是不遠萬里湊到一塊玩兒。美國人愛湊熱鬧,多數情況下是他們來找我們。玩着玩着就免不了生事端打架。玩膩歪了抻抻胳膊打打架原也是平常事,怪只怪美國佬不夠仗義,瞧不起“東亞病夫”不説,又老是先動手。那時的中國人啊,病且大度着呢,小打小鬧練練身手也好,打不過了就讓,大不了丟一句“兒子打老子”,再給點銀子劃塊地,就過去了。想不到老美得寸進尺,還與八國聯軍糾結起來多打一!忒不像話!好漢還打不出莊呢!接下來就是一個打!且不問“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這以後,中美之間情況有點兒亂。有兩國聯手抗戰,也有美國插手添亂。還有兩國在異國他鄉較勁。這一遭是中國人民不信邪,打到了美國佬的痛處,彼此結怨日深,相互記住了對方。只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偶爾相遇,要麼怒目相向,要麼烏眼雞般。
説話間,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普天之下還是一個“亂”:大亂是美蘇對抗,世界動蕩。小亂是中國“文革”,北方邊境又跟着“出情況”;美國佬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兩超爭霸,全線吃緊,需要第三張牌。於是乎,中美之間,再次想起了對方。接下來,雙方還是一個“打”,不過換了種打法——打很小的乒乓球。小球轉動中,薯條炸熟了,還有茅&,訂了兩家條約。不能含糊的是,一定要在聚光燈下握手,以向世人宣示:當年杜勒斯大錯特錯啦!俱往矣,數友情大國,還看中美。
這一切,在卡拉那裏,還區區算不了什麼。看今朝,“中美領導人定期會晤,”“人民幣與美元挂鉤,”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再往前一步,可不就是“中美國”啦,咋地?!也難怪卡拉們有如此氣魄。
值得玩味的是,這個龐然“中美國”,在卡拉那裏,其形成也,竟是從一抹“雅芳”搽臉粉和一片“啃它地”炸雞腿開始的。搽臉粉中國“古已有之”,那叫蛤蠣油、雪花膏。炸雞腿就不太一樣了,那證明了山姆大叔不僅炸雞手藝不比山東大嬸來得遜色,而且很會叫賣。大叔煞有介事地説,“啃它地”是山姆的渴望,可樂水裏有“美國夢”,“意猶未盡,吮指回味”。這讓人聽着誘耳,吃着開心。更重要的是讓一個在本土稀鬆平常的“啃它地”圓了一個“中國夢”。
“啃它地”只是美國企業在中國成功的一個縮影。“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像寶潔、肯德基、雅芳、耐克、通用電氣、西門子和IBM這樣的公司相繼來到中國,它們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國際貿易、産品和資本流動體系。……中國本身也是外國進口産品和服務,尤其是知識的巨大消費市場。”“美國企業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獲得了驚人利潤,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卡拉説的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和正在經歷的現實。
這是問題的一面,問題的另一面呢?卡拉告訴人們,尤其是他的美國同胞,儘管曆盡坎坷,“中國過去曾經有過短暫的穩定與繁榮,而中國今天的穩定與繁榮大大超越了歷史。”“中國已經崛起,”“會對美國和世界的未來産生重大影響。”
儘管這個毛手毛腳的美國人卡拉,“2002年,首次坐飛機來上海,”而且“阿拉”不是上海人,更不會講中國話。但是,遍觀書中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和對中國政府、國企“中海油”、高科技公司“華為”、甚至“小巨人”姚明的洋洋灑灑的描述,這個不是阿拉的卡拉,儼然以一幅“中國通”的派頭,大模大樣地教訓他的美國同胞:美國(自從)登上了歷史舞&,“在這個國家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發生的,”“若以今天的中國代替曾經的美國,仍然是有很多相同的內容可寫。在中國,同樣是事事皆有可能,……”當他很聰明地佔據了這樣一個話語制高點,他轉而又以權威的口氣告誡世人:“世界上曾經有並且現在也僅僅有兩個國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而不受他人制定的規則的約束:中國和美國。”
於是乎,中國與美國,“事事皆有可能”,包括“中美國”,似乎也是不在話下的了!至少給我形成的印像是這樣子的。
畢竟,卡拉還是夠聰明。他十足地借用了“中美國”的名詞,卻又擔心自己有閃失。在關鍵時刻又把“中美國”可能招致的批評推給了始作俑者尼爾?弗格森和莫裏茨?蘇拉裏克,並真地批評“他們對這一名詞的解釋過於簡單化了。無論學者們如何描述‘中美國’,他們所表達的思想都是兩大國形成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系統,這足以令兩國民眾感到耳目一新。這一提法,從正面説是充滿想象力的,而從負面説則有些荒謬。兩國的邊界依然存在,而且精神上的邊界要比實際的邊界更加重要。”正面是理,反面還是理,好事都讓卡拉佔了!
到了這個份上,要我説呢,卡拉、弗格森也好,中國、美國讀者也罷,説者姑妄説之,聽者姑妄聽之。究其實質,中國、美國,各自在水一方,各自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別冷不丁兒地給世界弄出個豬流感或者金融海嘯什麼的,現時情況下,對世界就是阿彌托佛了。要往一塊兒湊呢,也不是不可以,隔三差五通個電話,見面了好好地握個手,然後商量着辦個事,做個生意,折了一起扛着,賺了二一添作五,見好就收,也就行了。就是説,中美兩家從原則上從歷史經驗上説,不能不好,也不能太好。不好了各自都彆扭,天上神仙打架還要連累地下百姓遭殃。太好了自己看起來也不太是那麼回事兒,像是一個中國帥哥與一個美國大嫚摟肩搭背招搖過市,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會側目看會説風涼話。因此,今天之所以生出中美國這麼個“事兒”來,在我看來,往好裏説是文人的創新雅好,往不好裏説是閉門造車。不過既然弗格森、卡拉有氣魄去造,又造出來了,還有那麼多的大腕兒來捧場。那麼,姑且説存在的就算合理。有了這麼一層,再重新打量它,興許也能找出點兒它的好處,這就是雜交優勢。但是這“事兒”必須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對雙方好,叫做“予人方便自己方便”;還得不侵害第三方,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更得對全世界人民好,叫做“東方不亮西方亮”,“四海之內皆兄弟”。
若非如此,那麼我們寧可相信:“中美國”只是個傳説。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