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評人不好當。要麼深陷輿論的漩渦,成為眾矢之的;要麼泛起些許漣漪,逐漸為人遺忘。像這一類作者,註定了要廣受關注、備受爭議,一方面是社會焦點所向,一方面也是寫作鋒利所及。好的時評文章,且不論觀點正確與否,讀來總是讓人解氣、解悶、解惑,這也就意味着,一個標準的時評人寫文章既不能文縐縐,也不能軟綿綿,又不能沒血性,更不能缺力道——他(或她)必須得文筆相當犀利,言辭尤為猛烈,觀念務必清晰,立場始終堅定。 不得不承認,葉檀做到了。時評界不像散文抒情界,它要的更多是剛性、強硬。然而,就在這個以男性唱主角的領地裏,葉檀不僅“寫”出了一片天,而且其風格特色也讓異性同行自嘆不如。 儘管對於葉檀人們褒貶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她作為國內最勤奮的時評人以及最熱門財經作者之一的身份。葉檀的文章有很強烈的個人特色,由於她是歷史學科班出身,所以她的經濟(政策)解讀保持了一個歷史學者的審慎、客觀和冷峻,如她所説,“與歷史作對比,既不樂觀,也不悲觀……在對某個經濟話題評論時,其間有思考、有疑惑、有痛苦、有釋然,我不願意結論先行,不負責任地大喊一聲,自以為是英雄”。葉檀本着“無愧於心”的負責任的態度來寫作、治學,這也就意味着,即使我們不同意她的觀點,但至少我們得捍衛她説話的權利,聽聽她究竟説了什麼,想説什麼以及怎麼説的。 《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是葉檀最近的一部作品,也是寫了那麼多專欄文字的她的處女作。和其他專欄作者結集出版的方式不同,這一次葉檀並不是簡單地將其多年積累下的文章的“彙編成冊”,而是基於她過去幾年關注的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房産市場、金融機構等幾塊領域,二度創作、重新出發。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一本完整的經濟評論集《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代表了葉檀作為經濟評論人的專業水準和學問水平。同樣是“市場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這一答案,葉檀以其女性獨有的細膩、精緻的分析能力,帶我們回顧了中國這十幾年來充滿着對立、衝突、矛盾、博弈的曲折前行之路,並給出了富有勇氣和穿透力的回應。 如同她在書中寫道:“當政府的作用強大到介入微觀經濟領域,阻礙生産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費納稅人的辛苦錢,投入到白宮式的象徵性豪華建築中,而納稅人卻無能為力,這種介入必然導致經濟體迅速惡化。”事實上,她已經敏銳地看到處在轉型時期的大多數人,不得不在這樣的邏輯怪圈中掙扎、猶豫甚至徬徨:一邊贊成自由市場,一邊又看到自由市場的約束條件;一邊不贊成政府過度介入微觀市場,一邊卻又時刻呼籲政府的自律與他律。葉檀就像是《皇帝的新衣》裏那個揭穿國王什麼都沒穿,赤身裸體的孩子,她希望“説得明明白白,活得也明明白白”,她認為,這就是關注財經以及相關的寫作帶給她最大的回報。她説,“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與社會交流的機會,讓我有更敏感的心靈。我想給大眾帶來真相,而不是雲山霧罩地説一通讓大家受到蒙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雖然表現方式會有所轉變),而歷史學的知識背景恰恰賦予了葉檀在尋找真相時的一份淡定、一份從容和一份自信。 葉檀説,中國經濟學家有很多,常常是1個真相、10位經濟學家,卻有11種觀點,她當然不是其中之一。首先,她不妄稱自己就是專家;其次,她把自己定位成關注民本、民生的經濟學人。在接受一次採訪時她&&説,“我關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況,希望中産階層越來越多,如果GDP增長不能讓民生幸福、有尊嚴,要來何用?” 這便是葉檀。當今國內最活躍、最獨立和最具擔當的知識女性。儘管人們熟悉到接受她都是通過她的那一篇篇小碎片似的專欄文章開始的,不過是片爪鴻泥,但相信此次體系化的《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能給人們又一個新的作為知識分子的葉檀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