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讀書頻道 >> 熱評推薦
匯豐掌門人的“可再生金融”方案
評《金融的王道》:拯救世界的哲學
2010-06-30   作者:三文  來源:上海證券報
 

    (英)葛霖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近日在其自傳《峭壁邊緣》中不誤寂寞地感嘆,金融危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音樂很快就會停止。”然而,饕餮盛宴之後,歌樓舞榭仍在,也有人會去反思。筆者以為,匯豐集團主席史蒂芬葛霖(Stephen Green)的新著《金融的王道》便可作如是觀。葛霖選擇回到原點,重新思索金融、世界乃至生命的價值。
    在這場始于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前後,金融業尤其是銀行家成了眾矢之的。公眾與各國政府紛紛把滔天怒火集中于他們身上,從自負傲慢的對外態度到貪婪強硬的工作作風再到奢華享樂的私人生活,一概輪番遭鞭笞,金融家們往昔如日中天的聲望一瀉千裏。葛霖的思考也正是從此開始,他重新審視世界經濟的運作軌跡,檢討金融世界的喧嘩與躁動,不斷自問:如果現有世界經濟的基礎是建立在沙子而不是石頭之上,那麼我們所有勞動的正當理由是什麼?對于我們這些在金融係統工作的人而言,還能成為受信賴的價值創造者嗎?
    長久以來,世界尤其是西方一直在享受經濟的美好時光,即使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波折,但是危機之前近十年的整體增長仍舊被認為非常宜人:不過熱,也不過冷,就像《格林童話》中的金發女孩,她在熊的家中選擇的粥:不吃熱的,不吃冷的,只挑選不冷不熱的粥。從此,金發女孩經濟(Goldilocks economy)一詞在商界屢屢被提及,童話中的理想場景被移植到現實之中,新興國家生産,發達國家消費的模式似乎可以永遠持續下去。財富不斷被創造,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遠離通貨膨脹與過熱的風險。
    繁華之下,一切失衡都被忽略了,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政府機構和個人日漸放大的自負、過度自信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金融係統等問題統統視而不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貿易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中國、巴西等新興國家的興起,讓全球經濟引擎加速運作,但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均衡,隨著各經濟體、金融機構之間聯繫的日漸緊密,稍有風吹草動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隨著危機日漸平息,追根溯源,各國遂將矛頭指向了西方發展模式:過度信貸引發的資産泡沫,賭場資本主義一詞由此被屢屢提及——這個經典比喻,最早來自英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專家蘇珊?斯特蘭奇,她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已經猶如一個巨大賭場,賭徒、賭具、賭資甚至賭場規則一應俱全,投機橫行的結果,可能是少數人一夜暴富,更多情況則是全盤皆輸。葛霖的觀點,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蘇珊?斯特蘭奇的影響,他認為自由化的金融市場創造出突然噴涌而出的現金,吸引著操縱狂和騙子們,即時回報之豐厚令人難以放棄,就像潮水涌來時,所有的船只都會漂浮起來。直到最後,泡沫破碎。
    整個金融危機的醞釀過程,葛霖比作是一個棉花糖的制作過程:一點點糖就能鼓吹成為一朵很大棉花糖,而經濟從勃發、亢奮、失衡到崩潰的過程,也就是“棉花糖金融”的死亡之舞。那麼,他進一步提問,如何避免以下問題:全球化是否允許金融市場完全失去控制?金融市場是否可能以某種方式崩潰而永久地損害經濟和社會福利?普通民眾為什麼要遭受所有這些毀滅性的痛苦?
    葛霖給出的藥方在于“可再生金融”, 他認為應對地球資源枯竭、貧富不均等世界諸多問題,在方法、技能上已不存在障礙,所欠缺的只是意願。所以,他提議,從企業到個人,都應該更具備長遠目標,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價值的最大化,使得工作從浮士德式交易到真正的價值,因為“很多事情都在提醒我們一點:當你想要更多時,其實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
    依照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首席財務官亞歷克斯?弗瑞德曼的評價,作為一名高管,葛霖能正視媒體所提問題症結所在的行為,非常“勇敢”。初看之下,葛霖這位英國牛津大學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碩士,履歷與匯豐諸多銀行家頗為一致。他在匯豐服務將近三十年,同時還擔任英國銀行家協會主席、英國首相的商業理事會主席、以及大英博物館的理事會成員等職位,被各界視為“創造神話的銀行職員”。鑒于匯豐在亞洲的表現,他還獲得《華爾街日報》2009年度“亞洲商界風雲人物”稱號。不過,仔細研究一下,葛霖的身份其實更為復雜:他不僅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還是位業余牧師。一到周末,他就會選擇去家附近的教堂服務,他甚至還表示過,退休之後將花費更多時間來服務教區。
    銀行家與牧師看似矛盾的組合,在葛霖身上卻合二為一,不難想像,他的思考除了金融經濟之外,更多會聚焦于價值觀與倫理道德。他的思考不啻于在重新呼應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謂的“天職”觀念,不過,葛霖顯然更為強調終極價值。他這本著述的英文原名《GOOD VALUE》,比起“王道”, GOOD VALUE顯然更接近他的向善理念:“我們對自身存在、世界和自己認識得越多,就會越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不完美性。一旦我們認識到終點和最根本的價值,那麼我們就會明白我們正在做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做什麼”。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懸崖邊的貴族》的斷想讀書留香 2010-05-18
得書在緣,讀書在悟,藏書在心 2010-02-26
于丹:讀書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網絡時代必讀書 2009-10-09
當當網第三屆中國網民讀書節舉行 2009-05-15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三論通貨膨脹是生産力現象[思想頻道]查處閒置用地不會解決房價問題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