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讀書頻道
>>
讀書-論道
為什麼中國企業界出不了偉大企業家
評《摩根全傳》
2010-06-30 作者:葉雷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 者:(美)羅恩 徹諾 著,金立群 譯
出 版 社:重慶出版社
J P 摩根心中的榜樣是拿破侖,中國企業家心中的榜樣是J P 摩根。不同的是,J P 摩根後來被公認為“華爾街的拿破侖”,但現在我們依然沒有公認的“中國摩根”。“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套用之,也大可發問: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界就出不了偉大的企業家?
要分析原因,我們必須先去了解、琢磨摩根和摩根的企業,知其“然”和“所以然”。前財政部副部長、現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金立群先生組織專家團隊校譯的羅恩 徹諾這本《摩根全傳》,以“領主時代(1838-1913)”、“外交時代(1913-1948)” 和“賭場時代(1948-1989)”三個分期,來解讀、揭秘這個150年來“美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及其世代相傳的生意經”。 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只有從特殊的歷史境遇來分析研究,歷史才可能成為“一面鏡子”。“中國摩根”註定只能在現在和未來産生,如何産生?首先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現在是企業發展的一個什麼時代?未來將是企業發展的一個怎樣的時代?
“領主時代”也就是資本原始積極時期。資本是什麼?馬克思説得很好,“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是一種運動”。至於“資本是一個歷史範疇”,起點很容易追溯,但終點卻無法預測。在資本還沒退出歷史舞&之前,資本在運動中創造剩餘價值就成了必然。領主時代紛繁的競爭,價格是最好的戰斗方式,壟斷是必然的趨勢,而決定這一趨勢的無疑是資本。難怪那個時代銀行家羅思柴爾德囂張地説:“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摩根就是在這一時期,利用資本優勢,以及社會制度與結構的不健全,兼併收購,縱橫捭闔,確立了華爾街之王的地位。
美國是一個習慣於發戰爭財的國家,摩根家族也是一個喜歡發戰爭財的家族。兩次世界大戰前後及期間,那些傑出的企業家往往同時也是一流的外交家,就説明了這一點。外交時代,企業賺錢的秘訣就是投機,而投機的前提就是對信息的掌握與判斷。在沒有現代通信技術的年代,外交無疑是掌握權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摩根的這一天分,早在美國南北張期間,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先是皮鮑狄公司和摩根商行共同付款秘密買下四五百萬的黃金,然後在北軍查理斯敦港戰敗的時候,廣泛散佈皮鮑狄將買到的黃金匯往倫敦的消息,於是黃金價格大漲,摩根狠狠賺了一筆。賺錢之後,摩根索性聘請北方部隊電報局接線生史密斯負責自己的電報通訊工作,利用先一步獲得戰爭消息的優勢,先買後賣黃金,一舉奠定了華爾街最大金融寡頭的地位。
二戰後,隨着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國際機構的建立,政府之手全面強勢伸入金融領域,英格蘭銀行、紐約儲備銀行和摩根秘密控制國際貨幣秩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特別是隨着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外交時代的那種秘密合作被視為腐敗加以規制,企業發展進入一個賭場時代,勢力瞬間就可能發生變化。表面上金融領域日趨擁擠,銀行家們不再是稀缺資金的當然衛士。實際上,銀行可以在一個更廣泛的競爭領域中運作,銀行家的實力變得更強大。就在這一個賭場時代,那個只有不到20個合夥人,百十來個僱員,只有微不足道的300萬美金的摩根士丹利,卻逐步發展成確定潮流的公司和社會仲裁者。
摩根及企業一直隨着時代的變遷而在不斷變化。就説這次金融危機吧,在很多機構還在津津樂道地收購次級債的2006年,摩根大通卻果斷地終止了這項業務,從而在金融危機中輕鬆過關。金融危機中的摩根士丹利,外界的擔心始終比他們自己的擔心多,在降低杠桿比率、壓縮總資産之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為華爾街僅存的兩家投資銀行。
一個企業能夠基業長青,在變化中一定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在摩根及其企業,“以第一流的方式,從事第一流的業務”的經營理念始終沒變;“只和實力最雄厚的公司打交道,避開投機公司”的簡約戰略一直在堅持;“商業信用中佔第一位的是人的品格”的堅守沒有變;“人生短暫,不足以應付訴訟”的原則沒變;“每年召集合夥人、會計師和律師,共同評估各位合夥人每年所持有股份”的做法沒有變;立即解雇那些“不被需要的人”,善待那些“上司不在時仍然照常勤懇工作的人”;一個人不要貪得無厭,“最多只能擁有錢、權和名三者中的兩者”;“從來不要拋棄那種創業者的渴望,了解自己生生意中的每個細節”……
依我看,不解決企業家及企業該堅守沒有堅守、該改變的卻沒有改變這兩個頑疾,“中國摩根”便只能是妄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