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讀書頻道(2010版) >> 頭條
石油的邏輯也是金融的邏輯
2010-06-24   作者:史晨昱  來源:價值中國
 

  當年聽到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機,雖然詫異於區區油價變化居然能影響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進而産生經濟危機,但國人大多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隨着中國前所未有地融入全球化,以及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莫測的國際油價,開始牽動着國內經濟的方方面面,事事相關。其一,中國躍居全球最大車市,2009年中國汽車産銷穩超1350萬輛,同比增幅超過40%,超出美國300多萬輛;其二,能源需求能否得到充分滿足,直接影響或關係到中國實現從2000年至2020年人均GDP“翻兩番”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目標。其三,中國企業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海外資源並購高潮。2010年一季度中國海外並購總額達到116億美元,同比增長863%,刷新了單季增幅的歷史記錄。其中,能源並購交易佔到海外並購總量的56%。
  令人遺憾地是,中國前所未有地擁抱國際市場,卻總像個陌生人。“中國買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中國賣什麼,國際市場就跌什麼”成為近年來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特殊的晴雨表和風景線。我們面對驚心動魄的油價,更多地充滿迷惘和無奈。
  對於“油價之謎”,近年來經濟學家已有很多解釋。有人認為其決定於供需基本面,也有的將其歸罪於投機炒作。從08年以來,市場上漸現的暢銷書,如威廉?恩道爾的《石油戰爭》、丹尼爾?耶金的《石油大博弈》等等,一遍遍囿於戰爭與陰謀的歷史敘事論中,讓人乏味,對於窮解經濟真相更無異於南轅北轍。市場呼喚更全面、更理性、更厚重的經濟分析框架。
  而擺在案前的這部《石油的邏輯》,則是青年經濟學人管清友所做的嘗試。過去經濟學家對很多問題爭執不休,往往就是對基本經濟事實缺乏共識,出發點就完全不同。大家為此浪費太多時間,而管清友的初衷,就是要尋找和提供簡明、清晰、邏輯較嚴密並且經得起歷史數據檢驗的分析框架。作者超越歷史和政治分析空間,在總結研究石油波動及其演進過程的基礎上,敏銳地洞察到油價背後的經濟金融角力,並從經濟學和國際金融資本游戲規則的視角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探討。
  管清友認為,國際油價波動已“成為一種金融現象和貨幣現象,形成了所謂的‘石油金融化’現象”。中國與國際石油市場似近實遠的奧秘也正在此,即源於金融的力量。
  2000年以來,出於對全球通脹加劇的憂慮,越來越大規模的資金源源不斷地介入商品市場。石油等大宗商品成為很多基金的投資目標。以石油等大宗商品逐漸脫離商品屬性的桎梏,而散發濃重的金融氣息。基金在商品期貨以及期權方面投資急劇增長,1995年時大概只有1000多億美元,2007年已經達到了7000億美元。90年代的時候大概有300多個對衝基金在商品市場上交易,2007年已達到9000個對衝基金。石油的金融光環日益耀眼。
  首先,從全球流動性的角度,大宗商品和利率密切負關係。美聯儲在2001年後實施的低利率政策,實際利率為負,歐洲央行自2001年先後四次降息,並將利率維持在2%,日本央行在2001年到2006年7月,一直將短期利率維持於零利率水平。由於全球性低利率導致市場上充滿過剩的流動性,大量的投資者利用較低成本進入商品市場。美聯儲在2006 年6月30日加息到6.25%後,實際利率由負轉為正,歐盟利率上調,日本2006年7月14日解除了執行長達5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商品市場也同時於2006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調整。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六次降息,黃金石油、銅等大宗商品近期再創25年歷史新高,涵蓋19 種商品的美國CRB商品價格指數連續暴漲。2008年下半年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市場流動性坍塌,導致大宗商品市場頃刻崩盤。
  其次,大宗商品價格與美元匯率負相關。國際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計價。商品價格與美元匯率長期表現出較強的負相關性:美元貶值時,商品價格上漲;而當美元升值,引發商品價格下跌。美聯儲多次降息使得美元不斷走低,也促使其他投資者進入石油市場,規避美元下跌帶來的損失,加劇了油價上漲與高位運行。
  我們用CRB指數代表大宗商品價格變動,用西方7國工業生産指數代表大宗商品的商品屬性,用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和美元指數分別代表金融屬性。數據範圍從1994年1季度CRB 指數創立始直至2009年4季度,共60個季度。通過方差分解,分析各個變量變化對CRB指數變化的貢獻率。實證結果表明,不考慮到大宗商品市場自身的貢獻率,利率(即流動性)對CRB指數的貢獻率最大達23%,GDP貢獻率為11%,美元匯率的貢獻率約為5%。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屬性對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貢獻率遠大於商品屬性。其中,利率(流動性),既有保值因素存在也含有很大成分的投機因素,是推動商品金融屬性的基礎力量。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潮下,石油金融化,構築了金融産品的新型定價基礎。全球定價機制生長為金字塔,商品現貨市場是塔基,遠期等基礎金融産品市場是塔身,期貨市場加上衍生品市場則是塔尖。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成為搶奪資産定價權的主戰場。失去商品期貨定價的話語權,也就失去了對基礎原材料資源的控制權。在此環境下,不了解國際游戲規則的後果就是中國實體經濟參與國際市場一次次的鎩羽而歸。既無法“對衝”外部危機的滲透,更無法讓分享中國高溢價的外部經濟體承擔相應的經濟調整風險,“收益別人拿得多,風險自己兜着走”。
  雖然“鋻於個人的學術素養和閱歷尚淺”,對石油的經濟金融解讀這一重任似乎難以承受,但你還應注意到它的作者如此出色,正是這一領域最合適的人選。作者長期從事能源研究,特別是如今身處該領域實務前沿,能夠從微觀到宏觀,從理論研究到實務操作,從國內到國外,以一種相當寬闊且現實的視野系統地考察和思索能源問題,並以務實的精神去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作為多年研究的概括和提煉,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較深厚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對石油的價格生成機制和傳導機制、識別方式及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等作了透徹的分析和論述,並同時研究分析了中國當前的能源困境,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創意。
  如作者所言,書中“不免俗套”地對油價未來做了相應展望。我讚同清友博士對未來油價走勢看好的觀點。從中長期走勢看,依賴貨幣過度發行和持續調低利率的流動性大規模注入可能是下一次通貨膨脹的誘因。金融危機進入尾聲,經濟復蘇曙光乍現,貨幣乘數上升,流動性對大宗商品價格行情的向上性推力超過了實體經濟需求疲弱所産生的向下行壓力,那麼商品市場將一往直前。從此角度而言,未來的能源景象將愈發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值得深究。從此角度而言,也期盼作者開展持續地後續研究,並期待他的下一部大作。
  作者在書後,對我國的能源前景與石油安全提出了可行見解。個人認為,還可補充一點,即應完善商品期貨交易品種。要想將來在國際資源定價方面起到與國民經濟對等的作用,中國必須加快期貨市場發展的進程。下階段,在完善相關法規和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應盡快改革期貨品種上市機制,放開對上市品種的限制,逐步允許交易所根據市場發展和産業需要自行決定上市新品種。
  作為一名金融人士,我一直呼喚理論界和業界加以探討,以追尋大宗商品身後更貼近現實的金融邏輯。如梁文道所言,“有一種書會令人産生幻覺:一路看下去,你會認為這本書其實是自己寫的。”之所以有這種感受,其實是更折服清友專業的解讀思路。
  讀後掩卷,不禁想起一人孤燈清影、奮筆疾書的樣子。寒窗多年,從理論走向市場,從象牙塔走向實業界。透過這個不斷奮進的身影也能看到自己求索的軌跡。惺惺惜之。為其拍案喝彩,也是對自己的鞭策。

(工行投行研究中心副處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測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