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08-19 作者:記者 牛洪軍 來源:中國證券報
|
|
| |
18日,由國資委牽頭的16家央企在京成立“中央企業電動車産業聯盟”,以協調聯盟成員間分工及産品配套,避免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 中央企業電動車産業聯盟明顯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標誌着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了國家隊,其在整合中央企業電動車資源,統一産業技術標準等方面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但是,由於其是一個松散團體,並不具有嚴格的約束性,聯盟成員不同利益訴求有可能難以達到資源聚焦的預期合力。 誠然,央企電動車産業聯盟所屬企業具有相對完整的産業鏈,既有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等整車企業,也有電池領域的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更有充電服務方面的國家電網、中海油、中石化等企業。匯聚了整車、電池、電機和充電與服務的重要企業,在資源整合、上下游産業鏈和産能配合等方面如果充分協調工作,將有力促進電動汽車發展。 而仔細閱讀電動車産業聯盟名單,似乎缺了點什麼。上海汽車等車企的缺失及更多具有發展新能源汽車意願且具備先發優勢民營車企和中小車企的缺席,使聯盟代表性大為減弱,並有可能在二者間形成無形的壁壘。 電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舉國之力,方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從而擺脫傳統燃油車短期無法超趕的困局。從本次聯盟成員來看,“四大”中有三大坐鎮,但缺少龍頭老大上海汽車,其遙遙領先的市場地位目前無人能撼,且其在電動車領域已有建樹。在龍頭老大缺失及“四小”等眾車企不到位的情況下,“三大”尚難以代表電動車的發展方向。 何況,大部分國有車企對發展電動車動力不足。目前,我國尚處於傳統汽車發展的“牛市”,汽車産銷兩旺,大型車企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可從上市車企動輒翻番的業績中找到注腳。因此在少了經營上的壓力後,大型骨幹車企對純電動汽車投入不足,緊迫感不強。只是新能源汽車代表發展方向,迫於形象和壓力這些企業又不得不投入,因此更多基於傳統汽車技術的混合動力汽車成為大型骨幹車企的首選,而代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的電動車沒有放到應有的高度。 相形之下,本次沒有納入聯盟的民營車企,由於在傳統車既有格局中獲益相對尚小,在趕超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更願意借電動汽車來實現“彎道超車”。諸如比亞迪、眾泰等汽車後起之秀,在電動車領域已有建樹,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電動車目前的發展水平。 雖然電動車聯盟&&採取開放模式自願加盟,但既有格局下,會不會由此形成聯盟成員與非成員間的壁壘仍有待觀察,畢竟聯盟成員會享受更多的資金、政策、技術支持。如果,發展電動車動力不足的大型車企享受更多資源而動力十足的中小車企被排除在外,那麼我國電動車的發展可想而知。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