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企業 >> 食品 >> 聖元
評論:聖元早熟門背後潰敗監管鏈條
2010-08-11   作者:  來源:中國網
 

    有什麼是比傷害咿呀學語甚至不能出聲抗議的嬰孩更嚴重更卑劣的呢?恐怕不多;又有什麼是比在這些孩子賴以為生的奶粉裏“投毒”更無恥更下作的呢?恐怕也不多。奶粉!奶粉!
  當“傷心的奶粉”的悲情,上演了一季又一季之後,那些年輕的父母的憤怒,真不知該往哪發泄;作為生産商和監管者,則不知他們的臉該往哪放——假如他們還有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廉恥之心和責任意識。
    一個能把國人送上太空的民族,怎麼會一再在一包奶粉面前狼狽不堪?整個成人社會,都應該對此羞慚萬分:一個對不起孩子的社會,任何成年人都難辭其咎。奶粉應該是無毒的,至少該是無害的,這是凝聚社會信心最基本的常識。
  但,可悲的是三聚氰胺冠名的奶業風波,還沒有完全消散之時,輿論漩渦中又隱現一座“激素門”:武漢三名女嬰因一直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身體出現性早熟特徵。受害兒童家長曾想把奶粉送檢,卻深陷“檢測無門”的窘境,一些質量監督檢測機構婉言拒絕了家長們的個人申請,權威部門稱關于奶粉的檢測指標中也沒有激素這一項。(8月8日 《錢江晚報》)
  “投訴無方、檢測無門”,有點“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意思,這是繼孩子遭受不明傷害後,這些不幸的家庭遭受的二次傷害、“次生傷害”。假如説前者還是有著“點背”等個人偶然因素的話,那麼求助政府權威監測機構卻被委婉地拒之門外,則是典型的行政不作為,某種意義上甚至可視作卸責的表現。這對公眾感情的戕害,比單純的幾包毒奶粉為禍更烈。
  因為質檢部門和藥監部門,本應是食品藥品安全的把關人。它們受雇于民,納稅人花錢購買了相應的公共服務,全心全意創造方法滿足公眾的相關安全訴求,是其不可推卸的職責。以“個人申請”不合規范,“激素檢測”不在指標之列來搪塞推諉,沒有任何的正當性和正義性。
  相關的消極論調公眾並不陌生,因為幾乎在每起類似事件中,質檢部門最開始彈奏的準是這種“標準滯後,XX不在現有檢測標準之內”“設備老化檢測不出XX超標”等“技術有限論”。這些話看似有理,但是經不起推敲。因為檢測指標滯後,檢測設備老化,非但不是監管或質檢部門堂皇的借口,反而應該被它們引以為咎。
  這側面表明,我們的監管是漏洞百出的,至少不是與時俱進的,還有多少“檢測空白”領域,等著公眾用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來試驗——甚至是用不會説話只會喊疼的嬰幼兒之軀——公眾被迫成為檢測化學添加劑和各種激素的小白鼠,這光是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更讓人沮喪的是,即便因為身體不適懷疑某種食(藥)品存在這方面缺陷,在這些引起爭議的食(藥)品安全事件中,你可能還不得不先面對質檢部門的消極表態。直到最後越來越多的案例和證據浮出水面,輿論大嘩政府介入時,監管方才緊張起來。但也多是運動式執法,毒瘤是否從根子上拔出了,公眾也存在猶疑。畢竟三聚氰胺一再登場,就説明存在鏈條式潰敗的監管環節並未得到徹底修復。
  奶粉有毒,就算通過運動執法得到肅清。但在毒奶粉背後企業精神以及監管上的三聚氰胺,卻可能低調潛伏,伺機再出。所以如果不能明晰企業的責任與道德、完善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那麼在三鹿聖元之後,誰能保證即便關上“激素門”後就沒有別的門了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聖元暫不接受奶粉退貨 山東職能部門尚未介入 2010-08-10
聖元奶粉性早熟激素檢測無門就是失職 2010-08-10
北京一女嬰被診斷性早熟 曾飲聖元奶粉半個月 2010-08-10
聖元激素風波或打擊三成銷量 2010-08-10
聖元奶粉深陷早熟門或引發乳業地震 2010-08-09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不夠職業的基金業“被娛樂化”[思想頻道]鈕文新:美國需要的是加息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