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 >> 世界
歐洲農業中暑 小麥風暴席捲全球
2010-08-09   作者:記者 湯池  來源:中國證券報
 

    農産品集體飆升 小麥再成領頭羊

  從7月初開始的一段時間以來,農産品市場可謂賺足了眼球,在國內大力調控的背景下,以玉米、強麥、豆類為代表的農産品品種隨國際市場一路飆升,成為期貨市場中最耀眼的一道風景線。
  上海中期分析師鄧寧寧&&,天氣因素導致市場對小麥等農産品預期減産的炒作和美元近期弱勢下跌,都助推農産品高位突破。市場對農産品價格上漲預期的提升,進而帶動資金面對農産品大加青睞。
  “受國際油脂高位強勢帶動,國內油脂屢衝新高。此外,國內玉米主産區吉林受洪水災害影響,玉米減産已成定局。玉米通過與豆粕之間的比價關係,進而與豆類品種相互推動齊漲。”中輝期貨資深農産品分析師李春旭指出,在眾多品種中,美小麥期貨無疑成最近的明星品種,一個月的時間上漲了近300美分,幅度竟高達60%,而國際糖價也延續上漲格局兩個多月之久。
  “國內農産品期貨跟隨國際市場一路上漲。以具有現貨代表性的近月合約為例,玉米1009合約自7月初至今迭創新高,達到了2010元/每噸的歷史高位;強筋小麥1009合約從2291元/噸一路飆升至2410元/噸;豆粕屬於跟風上漲,近月1008合約也是從2813元/噸上漲至3065元/噸的年內高點。”李春旭説。
  還有分析人士&&,近期國際主要農産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格局,使得結構性通貨膨脹悄然形成,農産品價格全然“不搭理”各國調控政策而逐步走高,“大有挾持美元,席捲貨幣市場之勢”。

  美小麥一月漲50% 都是天氣惹的禍

  “近期行情都是天氣惹的禍,在歐洲乾旱題材影響下,美國小麥月漲幅超過50%!”一位市場觀察人士感嘆道。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對天氣的炒作是近期農産品價格飛漲的主要原因。美國等地的拉尼娜天氣現象也引起市場對單産下降的擔憂持續升溫;俄羅斯等地正遭遇著百年不遇乾旱,對當地小麥生長造成了嚴重影響,促使了小麥價格一路上漲,這些又提振了美豆走勢。
  近期,全球多個地區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其中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地遭遇了百年難遇的高溫乾旱,而這三個國家均列全球小麥出口前十名,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小麥減産可能接近三成。全球其它主要小麥産地氣候也不佳:加拿大降雨過度,歐洲部分小麥産區遭遇旱災,澳大利亞鬧起蝗災。與此同時,中國也遭遇了夏糧減産、西南乾旱、南北方洪災等不利因素。
  李春旭&&,今年農産品市場持續高燒,價格高居不下,天氣的不確定性是一個最根本性因素。眾所週知,我國今年年初的雲南大旱震驚全球,接著就是洪澇災害席捲全國,所有農産品都因為春寒而延遲播種,而截至目前,俄羅斯火勢還在蔓延,濃煙籠罩莫斯科,所以後期天氣的不確定性顯得異常重要了。此外,寬鬆貨幣政策加速了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投機資金的炒作行為。
  “從全球糧食供需平衡來講,今年並不一定存在糧食短缺問題,但是投機資金以歐洲小麥減産、俄羅斯禁止出口為由狙擊小麥價格,引發其他農産品價格的跟風上漲。”李春旭還指出,市場盲目的需求預期提振了價格上漲信心。

    “牛市”是否持續 天氣將是關鍵

  “總的來説,未來一段時間內農産品將易漲難跌。”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何笑凡&&,充滿未知的天氣狀況、某些農産品基本面改變造成的暴漲、國內需求轉好的拉動以及原油等相關品種維持高位等因素形成連鎖效應,共同推動農産品價格漲勢難改。
  “天氣因素導致目前周邊市場也連續出現利多,故市場仍將積極看好農産品上漲。”大華期貨研究所農産品分析師葉黎玲&&,目前拉尼娜氣候已經確定,8月份市場對針對美豆等大宗農産品的天氣炒作可能還將延續。在拉尼娜氣候的影響下,美國、中國和阿根廷的大豆等作物的單産都將是歷史較低水平,農産品“牛市”是否能持續下去,後期天氣仍具看點。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天氣的不確定仍將伴隨市場一段時間,所以在外部市場與天氣因素支撐下,短期農産品期貨市場仍將保持高位。國際貨幣政策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寬鬆,農産品價格底部無疑被一再抬高。不過,在此輪上漲完成後,如果不再出現前期的極端天氣條件,隨著國內秋糧收穫,以及可能出現的宏觀政策逐步落實,國內農産品價格會相對趨於平穩。屆時農産品價格上漲將告一段落,回調行情即將出現。
  李春旭&&,“8月7號立秋之後的天氣無疑還將成為後市主導因素,畢竟今年立秋偏早,‘六月立秋,顆粒無收’的民間諺語還要進一步加以驗證。”

  大蒜綠豆 上漲源於供求失衡

  從最近一段時期大蒜、綠豆和薏米等小品種大幅度上漲的原因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跟遊資炒作有關,但其內因還在於供不應求。
  大量的工業用地使得種植面積減少;另一方面,相比較而言,農産品價格長期處於低位,城鎮化進程使得農民種植作物比較收益較低,影響其種植積極性,比如南方很多農民本來是種植三季,包括兩季水稻和一季油菜或是小麥,現在基本上都改成一季,單産沒有大幅度提高情況下,供應緊張問題也就在所難免,而國家有保護糧食等大品種的機制,對於完全市場定價的小品種而言,農民利益沒法得到保障,經常出現谷賤傷農情況,農民種植基本上滯後於價格周期,也就是豐收年價低,而歉收年價高卻無貨。
  事實上,除了去年乾旱減産,綠豆、紅豆等雜糧的種植面積也一直在減産。比如綠豆在種植過程中耗費人工較多,採摘完全靠人工,生産成本較高,産量又低,價格又沒法保障,也得不到未來價格信息,農民承擔很大價格波動風險,許多不願繼續種植。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雜糧等健康概念品種需求也在持續上升,供求緊張導致小品種價格不斷上漲。大宗糧食品種因國家為維護糧食安全考慮有保護價和收儲等政策支持,而對於完全市場定價的小品種,由於供求失衡和種植利益下降而導致價格上漲,農民和相關加工消費經營者沒有預期價格信號來對波動風險進行管理,生産經營風險巨大。

    完善我國期貨市場品種體系

  一方面,天氣持續異常會導致農産品價格大漲,因此要密切關注國內外農産品期貨市場反映出來的價格信號,掌握農産品的運行規律和價格周期特點,做好糧食安全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期貨市場反映出來的信號為國民經濟服務,為宏觀調控、管理通貨膨脹預期服務。對於小麥、玉米、大豆和稻穀四大主要農作物,目前均在期貨市場上市交易。研究發現,這些擁有期貨合約的農産品價格,走勢平穩,生産經營者也善於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而對於小品種而言,有些品種在遠期電子市場交易,有些則沒有,完全靠市場調節,導致價格暴漲暴跌。
  因此,從農産品價格周期信號看,要完善我國期貨市場品種體系,一方面對於惡炒、聯合漲價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另一方面,標本兼治,通過不斷完善小品種農産品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以及如何為此類小品種農産品搭建有效的市場運行的路徑來徹底解決雜糧、雜豆價格巨幅震蕩的問題。比如在小品種中引入成熟的期貨制度,買家和賣家在信息完全公開透明情況下進行交易,讓相關生産消費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讓農民等生産商通過期貨信號,指導農民生産,包括種植什麼及種植多少。通過這些信號,引導市場形成均衡價格,而不是大起大落。

  歷次農産品暴漲都與天氣有關

  近幾十年來幾次農産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都跟天氣異常有關。一般認為,大宗商品中工業品價格周期與需求相關,短期供給彈性不大,而需求周期更多體現的是經濟周期,因此經濟周期中的擴張和收縮以及其不同階段影響著工業品價格;而農産品由於需求變化比較穩定,不會因為經濟周期而增加或者是減少對於農産品的消費,特別是糧食的消費,因此影響價格的因素更多是供給變化,而農産品播種面積穩定而有限,作為整個農産品體系而言,影響總供給的就是單産水平,技術水平對單産提高不具有突變性,決定單産的因素就是氣候,也就是天氣異常導致農産品減産,供給減少導致價格大漲。同時全球農産品市場分為南北半球兩個作物季節,如果南北半球天氣都出現問題且持續時間超過一個作物年度的話,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也就成為必然。
  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糧倉,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前蘇聯地區天氣持續幾年異常至糧食大幅度減産,其中前蘇聯地區減産達到近30%,澳大利亞小麥庫存下降了93%,加拿大下降了64%,美國下降了59%。在前蘇聯轉而進口美國小麥後,CBOT小麥價格大幅飆升。1995年氣候異常也導致全球農産品大幅減産和價格大漲。2006年亦如此,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乾旱至小麥減産,出口銳減75%,此後本來認為沒有問題的北半球也出現乾旱,2007年,澳大利亞又再次出現乾旱,南北半球和連續乾旱導致了2007年後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很多農産品均創出了歷史新高。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歷次價格上漲也跟大國大幅進口有關,包括上世紀70年代的前蘇聯進口,1995年的中國進口,2007年的印度大量進口,其大漲身後均有大國大量進口的影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觀察與預期[思想頻道]“競爭格局已成”是在粉飾壟斷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