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賢們也許沒有想到,百餘年過去後,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已悄然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自主製造的裝備不但在裝備中國,而且開始走向五洲四海。 然而,要想成為第一流“製造強國”,中國裝備工業依然任重道遠。
裝備製造業自主品牌發展形勢喜人
前不久,在長沙三一起重機産業園裏,一個龐然大物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就是剛剛下線、在吊裝行業令人矚目的國內首&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 “這個大傢伙可以把100噸的東西提升到80米的高度,由此徹底打破了國外500噸級以上超大噸位起重機的市場壟斷地位。”三一重工副總裁趙想章説,“之前只有德國的利勃海爾能生産這種千噸級起重機。” 事實上,這絕不是三一重工第一次讓世界震驚:被譽為“神州第一挖”的大型液壓挖掘機、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72米臂架泵車、攻克世界性難題的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三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品牌的開拓史。 “1994年三一重工進入工程機械行業時,90%以上的國內市場被幾家跨國公司牢牢佔據。如今,國産品牌已經佔了國內市場95%以上的份額。”今昔對比,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感慨萬千。 工程機械只是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縮影。在電力設備、數控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等諸多領域,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高端裝備自給率不斷提高。 “現在我們無疑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變壓器製造商。”天威保變電氣公司副總經理朱榮説:“現在天威在特高壓領域已不再需要引進國外任何一家企業的技術,完全能自主研發,並且還把技術輸出到韓國、日本、埃及、印度等國家。” “今年我國又有不少自主創新高端産品面世:第三代核電主管道製造關鍵技術獲突破,世界首個 800千伏雲廣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産,國內首&四軸數控精密磨床面世……”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欣慰地説。
裝備企業“欲與巨頭試比高”
乾淨整潔的廠房,標準化的生産線,每4分鐘就有一台機床下線……在大連機床集團,記者看到的是與傳統機床廠“黑、臟、亂”截然不同的場景。 “這幾年我們主攻數控功能部件,現在數控系統、高速主軸、滾珠絲杠等關鍵部件都實現了批量生産。”大連機床集團執行總裁王進説,“我們的産品技術性能達到國際當代同等水平,現在德國博世、美國通用汽車和卡特彼勒等國際巨頭都已將我們納入全球設備供應商體系。” 海外市場上不僅能看到來自中國的鞋襪、玩具,也能看到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機床、泵車、挖掘機、變壓器…… 在哈薩克斯坦客戶公路公司,三一重工和卡特彼勒的平地機同&競技之後,工地負責人阿勒格説,本來他們還不太相信中國的工程機械産品質量,但經過幾個月的試用,他們現在已經完全認同三一的産品,也逐漸認同了中國産品。 中國裝備通過自主創新替代進口並進軍海外,遭到了競爭對手的猛烈狙擊。 “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説:“比如,北方重工投入十幾億元鉅資研製成功了生産超臨界鍋爐所急需的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在我們不能生産時,國際巨頭漫天要價;我們一旦研發出來,他們馬上把報價降低60%以上,目的就是想讓我們得不到訂單,扼殺我們的成長空間。”
中國企業任重道遠
據蔡惟慈介紹,目前我國裝備自給率雖達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 “這些高端裝備的利潤率遠高於行業平均利潤率。”蔡惟慈説:“所以,自給率是85%還是90%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高端裝備能不能自給。” “我們的目標是做中國的GE(通用電氣)。”在採訪時,記者聽到多家企業負責人如是説。規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國裝備企業大多數産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基礎配套能力比較弱,許多關鍵零部件還需要進口。 “電力設備是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成就最突出的領域,我們的常規火電設備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核電和燃氣發電設備的儀控系統仍依賴進口。”王瑞祥説:“其他很多領域也是如此,進步很快但差距依然不小。像高檔數控系統,我們依然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