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企業 >> 汽車 >> 豐田
誤拿油門當剎車 豐田召回門或“平反”
2010-08-03   作者:  來源:汽車導報
 

    就當豐田的擁護者們還在為豐田的前途命運擔憂的時候,出現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則消息終于可以讓他們長長地出一口氣了。一篇標題為《數據顯示豐田汽車事故多因司機自身失誤所致》的文章終于使豐田暫時可以摘下這頂已經戴在頭上長達近一年的“緊箍咒”了。

   誤拿“油門”當“剎車”

  今年3月,豐田汽車公司就“無意識油門加速”問題全面展開了細致深入的調查工作,調查范圍涵蓋了3000起相關事故,調查結果卻出人意料:豐田汽車的電子系統並沒有發現任何缺陷,而由附在汽車上的黑盒子所記錄下的數據顯示,3000起事故中的大多數案例在事故發生時,汽車的節流閥是處于完全打開狀態的。也就是説,由此可以進行推斷,當事故發生時,駕駛者並沒有踩下剎車,而是誤把油門當成了剎車踩,才造成了車毀人亡的慘劇。
  對于豐田的調查結果,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副行政官丹尼爾史密斯也坦承,“盡管對豐田電子油門控制係統進行了數次調查,但NHTSA並未發現任何缺陷。”NHTSA故障調查辦公室代理負責人理查德博艾德也在最近表示,在過去30年調查過的大多數汽車突然加速事故,“都很可能是由于駕駛員在想要剎車時無意識地踩了油門”。這一發現,使持續了近一年的豐田召回事件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機,調查結果揭開了事實另一層面紗:人為原因是造成豐田車禍的禍首,而並非之前人們所認定的油門“無意識突然加速”所致。盡管最後的結論還要等待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局來做,但追憶豐田在此次事件中所遭受的種種,不得不引發社會各界的深省。

  奧迪“冤案”重演

  對于豐田公司的這一調查發現,在美國有不少的激進人士馬上發表了他們的看法,一篇標題為《這次的受害者輪到豐田了》的文章就頗為吸引人的眼球。
  文章的作者親歷了1986年時,美國CBS電視臺在其收視率極高的“60分鐘”特別節目中對德國奧迪車有“無意識加速”問題進行的報道以及給予的強烈的抨擊。後來則證實,奧迪車的“無意識加速”問題是人為誤操作造成的。但是正是由于這樣的一則失實報道,使當時在美國年銷量已經達到近8萬輛的德國奧迪車幾乎一夜間從地球上消失了,導致直至30多年後的今天,奧迪在美國市場仍是步履艱辛的後果。
  如果説由于技術的局限性,當年的德國人無法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説明自身的無辜,從而為自己正名;那麼同樣的情形今天發生在豐田身上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豐田理應站出來為自己辯護。而對這樣的發現,目前豐田並沒有高調為自己辯護,而是採取了低調處理的方式,我們不能不説豐田這樣做是再理智不過的了。畢竟事情已經發生,現在就讓事實去説話吧。

  誰給豐田“正名”

  豐田始終是在用事實説話的。與奧迪當年在美國“走麥城”截然不同的是,豐田已經憑借多年的努力在美國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由召回所引發的信用危機只是短暫的,從長遠來看並不能動搖豐田以品質所建立的品牌根基。
  據《日經日報》報道,依托豐田汽車在新興市場的暢銷以及在北美市場銷量的逐步復蘇,特別是在日本本土普銳斯持續高漲的勢頭,豐田在2010年第二季度已經實現盈利1000億日元(11億美元),截至6月,豐田已經在全球售出190萬輛豐田車,同比上升了30%,因此豐田保持了其2010財年全年盈利2800億日元的目標不變。在極其惡劣的大環境下,豐田已經完成了從巨額虧損到盈利的大逆轉。豐田雖然曾經跌倒,但現在它已經頑強地重新站立了起來。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似乎給豐田“正名”也就是走形式而已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豐田將在美召回逾40萬輛高檔車 2010-07-30
危機江湖,高盛“笑傲”豐田和BP 2010-07-27
豐田汽車志願者參加植樹活動 2010-07-26
[新書架]《豐田領導者》 2010-07-26
豐田依然值得學習 2010-07-2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全球經濟復蘇判斷與我財政政策取向[思想頻道]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延續經濟增長奇跡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