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地産業者依舊在迷茫,旅游業者卻看到了噴薄而出的朝陽。依照國務院新近發布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支持各地開展旅游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制定國民旅游休閒綱要”、“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等再次強調了去年底《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的主要任務,而相關權責所屬也被厘清。 作為與旅游行業關係密切的房地産行業,沒有理由不去理會這跨界利好背後傳遞的積極信號。旅游綜合改革意味着會帶來城市與地産開發的契機;國民休閒綱要的制定意味着必須增強旅游要素的組合,而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除了行,其他幾乎都與房地産業相關;鼓勵旅游企業上市和提供金融支持,也意味着地産企業通過進入旅游行業有可能開拓新的融資渠道……看似“跨界”的房地産與旅游業的融合,其實宿命早已註定。 住宅市場的牛轉熊,讓旅游地産、商業地産、産業地産、老年地産等曾經被認作資金周轉率低、回報低的産業模式得以重新被審視,憑藉其穩定的回報率和長期看好的前景被公認為平滑以往“快進快出”模式的良方。其中旅游業的朝陽性質不容質疑,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分析,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大國。而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也曾給出了這樣的數字:預測到2015年,入境旅游會達到1億人次,同步的出境旅游也會達到1億人次,而國內旅游會超過28億人次,總規模達到30億人次。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必然引發強大的配套需求,上述《通知》發出後第三天,便傳出山東黃金斥資300億元進軍旅游地産的消息,可算信心佐證。 傳統定義中的旅游地産,是依託旅游資源建設的融旅游、休閒、度假、居住為一體的置業項目,包括旅游主題社區、度假村、分時度假産品、産權式酒店等等。然而,除了度假村的發展尚算正規,其他幾類産品目前在中國的發展依舊問題多多。對於開發商打旅游地産牌更是非議眾多,有“借名圈地”之説,有挂“旅游頭”賣“地産肉”之説,有“侵佔公共資源”之説,其背後的要因,便在於地産業並未做到與旅游業的無縫結合,急功近利的情結在某種程度上依舊佔據主導。連痛訴“十年農業收益不抵一年房地産”的劉永好最終也加入了地産軍團,在這種背景下,旅游地産的發展路徑多少難逃畸形。 如何讓旅游這張“皮”與地産這個“核”真正做到完美融合,是擺在地産業者與旅游業者面前共同的難題。事實上,作為拉動內需的兩大引擎,地産與旅游能否形成“雙核驅動”對於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着絕不容忽視的意義。為此,作為兩大行業的守望者,《中國房地産報》與《中國旅游報》註定有着共同的理想與追求,共同呼籲政、商、學各界精英為借此契機推動旅游地産升級與轉型聯袂共謀大計。天時、地利具備,人和實屬必然。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