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 >> 國內
西方媒體熱炒中國能源消費
2010-08-02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近日,國際能源署(簡稱IEA)不經意間披露了最新能源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稱“展望”)中的一部分內容,卻引起了境外媒體的極大關注。而這部分內容經過境外媒體的炒作後,就變成了“中國去年已經超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並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一時間,“奪取了美國保持一個多世紀的頭把交椅”、“世界能源史上裏程碑式的事件”、“全球能源‘中國時刻’”等説法充斥西方媒體。在距離年底坎昆氣候會議只有僅僅5個月時間裏,它們這時所表現出的異乎尋常的“熱情”,既引人關注,更耐人尋味。
    事實上,對于這份尚未出爐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國與美國能源消耗數據,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隨後相繼公開表示“質疑”,稱“報告數字可以借鑒,但不可信”。國內不少專家認為報告“形跡可疑”,更有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輿論的“別有用心”。

  提前披露的“能源報告”

  7月28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過查詢國際能源署官方網站了解到,這份《世界能源展望2010》的世界能源的最新報告將在今年11月份發布。然而,其中的敏感內容——中國與美國能源消耗數據是如何提前“曝光”的呢?
  原來是7月25日,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在接受美國純凈天空電視臺(Clean Skies News)訪問時透露了有關內容。
  比羅爾稱, “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
  在回答純凈天空主持人泰勒。蘇特爾(Tyler Suiters)關于中國能源消費趕超美國“只是今年這一年的特殊現象,還是會長期持續下去”時,比羅爾認為“這標誌著一個新的由中國佔統治地位的國際能源消耗圖景的開始,並且該現象還會持續到以後幾十年。”
  國際能源署相關數據披露的第二天,中國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出面給予駁斥。隨後,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再次強調説IEA的數據有誤,中國正在就相關的資料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張國寶表示:“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它這個數據至少有幾個方面是有誤的,它把農民燒的秸稈兒柴禾,按照它自己的估計都算進去了,我估計裏頭是有水份的。我們也在分析這個事情。”
  實際上,中國不願接受“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的稱號,認為該數據“不準確”,已經引發了外界各種解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查道炯認為,國家能源局不認可IEA數據的準確性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IEA與我們國家的能源管理機構缺乏一個良好的互動,在統計上存在差異。加上我們不是IEA的正式成員,中國政府沒有義務為他們提供相關數據。”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馮連勇表示,國家能源局這次也不是説IEA的這個報告本質是錯誤的,只是説對他們的具體數據準確性持懷疑態度。同時,中國政府擔心“這種不準確的數據不僅會混淆視聽,而且錯誤地引導國際輿論”。
  在今年底即將召開坎昆氣候會議召開前夕,國際能源署提前披露“展望”中敏感內容,預測“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能源消費國”,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相關國際組織給出不靠譜的中國數據多了去了,為何這次國家能源局這麼快就出來急于表態?”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年底即將召開的坎昆氣候會議有關,到時候又要討論碳排放,討論各個國家的減排責任了。而IEA選擇此時發布相關數據,其實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將中國置于國際輿論的批評之下。”

  美國能源部數據證明
  美國能源消費仍是世界第一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稱,去年中國消費了22.52億噸油當量,而美國消費了21.70億噸油當量,中國較美國高出約4%,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此外,該數據還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實際上,國際能源署並非第一個指出中國能耗超過美國的機構。
  6月份,英國石油公司(BP)公布了年度能源統計數據摘要,其中也將中國排在了第一。該公司稱,中國(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消費了21.99億噸油當量的能源。這比美國所消費的21.82億噸油當量的能源多出了1900萬噸油當量。
  然而,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中國2009年能源消耗總量達31億噸標準煤,相當于21.32億噸油當量,與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有明顯出入。
  根據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EIA)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為94.5781015Btu(即英熱單位)。
  據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馮連勇根據各國際能源組織認可的折算方法(即11012Btu=0.025百萬噸油當量)折算,94.5781015Btu=23.6445億噸油當量。
  由此可見,美國的23.6445億噸油當量比任何能源組織公布的中國2009年能源消費總量都高出不少。因此,美國仍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
  對此,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指出,由于統計資料來源不一致,各個機構得出的中國能源消費量結果也存在著差異。“國際能源機構是‘發達國家俱樂部’,它對中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估算較高”。
  不過,馮連勇也認為,國際能源署等能源機構的工作方式也值得我們去借鑒。例如,BP公司僅有幾個人就將全世界“統計”了,而且也“敢于”發布。但我們的能源部門做了很多工作,卻“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工作方法,不僅要統計我們自己,也要統計全球相關數據,並向全球發布。
  同時,馮連勇強調,世界上每年公布世界能源數據的機構有好幾家,比較大的有:國際能源署、英國BP公司能源年度統計、美國能源部資訊情報署等,它們的數據來源不一,存在很多差距。加上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並不多,統計方式也不盡完善,經常“出差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數據不準“由來已久”

  “中國跟IEA之間由于數據不準而導致的矛盾由來已久。”一位知情人士稱,前幾年,國際能源署與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也結下過“梁子”。
  近年來,每次IEA帶著其新鮮出爐的能源報告來到中國,幾乎都無法得到中國的能源主管部門的多少“待見”。
  2007年,當剛剛上任的IEA總幹事田中伸男帶著其旗艦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07》來到中國時,在發布會現場,原國家能源辦副司長王思強便從“眼光、數據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對那份以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國度的報告提出了質疑。
  2009年,國際能源署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表示懷疑:中國2009年一季度實際GDP數據與石油需求下降的情況不符,與異常疲軟的電力需求也不吻合。此舉當然招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斷然否定”。
  不過,國際能源署也一再抱怨,中國提供的數據不足或不清,並指出“中國能源需求和其國內生産總值(GDP)不匹配”。
  中國官方則表示,國際能源署對中國能源行業情況沒有充分了解,低估了節約能源措施的效果,中國也增加了對風能、太陽能、水電或核電等再生資源的使用。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也承認,如果中國政府不在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産業方面取得進步,幫助緩解中國經濟中的能源緊張問題,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會更高。
  去年,IEA在北京發布其首份中英文報告《中國潔凈煤戰略》時,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也在發布會現場公開對該報告提出了“商榷”。
  前不久,IEA帶到中國來的是其旗下三大旗艦刊物之一的《能源科技展望2010》(下稱《科技展望》)。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在客氣地感謝了IEA的努力後,率先“發難”,他認為,IEA的報告在具體數據上還不夠全面,特別是對中方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夠全面。
  國家能源局原巡視員白榮春認為,“《科技展望》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白榮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對,向IEA《科技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斷提出了挑戰。
  按照《科技展望》的藍圖情景,中國將在10年後的2020年迎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對此,白榮春表示,中國斷難做到。因為中國的能源專家最樂觀的預測是,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這個峰值,這比IEA的情景預測要晚了整整10年。
  此外,白榮春對《科技展望》中提到的中國到2050年將在現有煤炭消耗基礎上下降36%的判斷也不以為然,認為完全脫離中國現實。

  坎昆氣候會議前的“造勢”

  據業內專家的分析,國際能源署此時披露數據背後隱含的邏輯是:若中國作為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並且從2007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國,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中國必須為此有相應的擔當。
  由此,按照歐美西方發達國家的預設,中國應該承擔與發達國家一樣的減排任務。“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的論調,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對中國再次施壓,誘迫中國讓步,從而為西方發達國家在坎昆會議前“制造有利的輿論氛圍”。
  按照計劃,坎昆氣候會議將于今年底舉行。坎昆是墨西哥的旅遊勝地,它坐落在墨西哥東南的海面上,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島,從高空俯瞰,它宛如萬頃碧波中遊動著的一條水蛇。年底坎昆氣候會議的召開,使這個美麗迷人的小島更加受到世人的矚目。
  對于即將召開的坎昆會議,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CDM(清潔發展機制)主管王衛全表示:“‘第一’這頂帽子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好事情,能源第一消費大國意味著碳排放大國,氣候談判快到了,誰當第一,全球的眼睛都會盯著你。”
  也有專家表示:“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無疑要面對世界各方的政治壓力。因為排放量與能源消耗量直接相關,而能源消耗量又與國家的發展空間直接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政治上的殺手锏,把某一個國家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限制住了,也就是限制住了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空間。”
  中國科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的孫龍強博士強調,身為“能源消費世界第一”的國家還需要負起更多的節能與環保責任,尤其是碳減排方面更是“責無旁貸”。這樣,來自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將越來越大,以便達到發達國家所希望的“共同承擔”的減排目的。
  此外,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認為,國際能源署關于“中國成為最大能源消費國”的結論對中國産生很多方面的影響。今後中國會成為世界各國攻擊的靶子,能耗量將與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問題關聯起來,受到各國的指責。中國企業的海外能源投資和能源收購,將被更多地置于聚光燈下,將付出更高的代價。
  事實上,國際能源署作為“發達國家俱樂部”,披露這樣並不符合中國實際的數據,除了對中國採取的節能降耗和新能源發展的措施及進展不了解外,恐怕與其自身的利益考量也有重要關係。
  正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顧客觀事實的誇大數據,需要防止的是把經濟問題變為政治問題”。
  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這導致世界很多工業生産活動在中國完成,因此中國能源消耗迅速增長,是非常自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能源消耗都花在了中國人自己的福利上,中國的進出口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60%左右,則意味著中國能源消耗中的一個很大部分,是為其他國家的民眾所用的。

  誘使中國加入“強制減排”

  去年年底,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後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以一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協議收官,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兩大核心問題上,並無實質性進展。
  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堅守公平發展的底線,堅持“發展權不容談判”,力推“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承擔過去200多年無節制排放的歷史責任。他們堅稱,問題的制造者應當自己埋單,並重申,發展中國家還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等多重任務,限制其發展空間,極不公平也不合理。
  發達國家則竭力推卸歷史責任,希望把發展中國家納入單一的法律框架中,只談“共同承擔”,不提“區別對待”,並企圖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和發展中排放大國的承諾捆綁在一起。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提出的中期減排指標不僅幅度讓人難以接受,且附帶各種條件;在資金援助上,其又行動遲緩,承諾援助金額與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所需相去甚遠。
  3月31日,聯合國高級別氣候變化籌資咨詢小組會議在倫敦舉行。
  作為小組成員的中國財政部部長助理朱光耀指出,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資金,關鍵是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排放責任,落實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做出的承諾,必須有來自發達國家的充足、額外的公共資金支援。
  作為坎昆氣候會議的東道主,墨西哥環境部長埃爾維拉克薩達前不久在吸收新華社專訪時呼吁説,資金問題將是制約今年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聯合國氣象變化大會能否達成協議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應盡快兌現對貧困國家的援助資金,使發展中國家重拾信心,為坎昆會議最終達成一個具有法律束縛力的協議創造條件。
  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認為,當前的國際合作框架不公平,沒有納入中國、印度等“基礎四國”為代表的這些新興大國,如果希望美國加入強制減排的話,必須要求中國、印度等“基礎四國”也一起加入,而不是援助資金問題。
  為此,歐盟便不遺余力地幫著美國向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施壓,要求他們也加入強制減排,而全然不顧既有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顯然,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把國際社會的目光全都聚到中國身上:只要中國參與強制減排,美國就參加。毋庸置疑,目前的中國令全世界矚目。
  明眼人一看便知,而此時披露“中國去年已經超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並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的消息,其意圖很明顯:既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大國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那麼將中國納入“強制減排”顯得是多麼的“理所當然”和“冠冕堂皇”。從而在坎昆氣候會議上,為實現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讓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共同承擔”的強制減排目標、分化“基礎四國”鋪平了道路。
  但是,包括巴西、南非、印度、中國在內的“基礎四國”(BASIC)在7月26日召開的第四次部長級會議發表聲明稱,快速啟動資金是坎昆會議的“鑰匙”。這些資金必須是新增且透明的,需要平衡地涵蓋“巴厘路線圖”中的各個部分——減緩排放、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
  聲明強調,“基礎四國”是“七十七國集團(G77)+中國”機制的一部分,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繼續推進發展中國家內部的透明度。

  “發達國家俱樂部”欲迫中國“加盟”

  事實上,除了上述動機之外,作為西方“發達國家俱樂部”的國際能源組織,IEA此次披露相關能源數據還另有企圖——迫使中國早日加入該組織。
  因為國際能源署是隸屬于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下稱“經合組織”)的一個自治的機構。經合組織前身為1948年4月16日西歐10多個國家成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隨後,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等共20個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簽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約》,正式成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實際上,國際能源署的主要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的主要成員國,因此經合組織及其所屬的國際能源署通常被稱為“發達國家俱樂部”。
  今年2月,中國的石油需求同比增長28%,這被國際能源署稱為“驚人”景象。現在,沙特運往中國的石油已超過美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國家逐漸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主角”。
  而國際能源署成員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比例卻不斷下降,日漸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配角”,其有效性和重要性都在逐步喪失。因而中國是否加入,早已成了困擾國際能源署的一塊“心病”。
  據英國今年3月31日的《金融時報》刊文稱,目前,作為發達國家能源監督機構的國際能源署,已呼吁中國加入該組織,並警告稱隨著能源需求向亞洲地區轉移,該組織很可能會失去重要性。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作為IEA的締造者之一,在2009年其35周年紀念晚宴上表示,IEA現在遇到了難題,即“缺少在全球能源生産和消費體係中有重大影響的國家的全面參與,IEA將有可能淪為一個低效的、次要的乃至純粹過時的、可有可無的國際組織”。
  他認為,隨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能源市場持續上升的影響力,即便是對其現有成員國而言,IEA在維護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作用都已大打折扣。因此,IEA必須盡快做好和全球能源版圖新的塑造者合作的準備……巧妙處理好能源行業利益與人類環境利益、傳統能源強國與新興能源大國之間的復雜關係。
  有專家認為,國際能源署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成員基本上是經合組織國家,現在越來越代表著在國際市場上比例不斷下降的全球能源配角,在某種意義上,它與中國的那些“過節”折射出它與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缺乏機制性對話。
  國際能源署總幹事田中伸男表示:“目前,我們的重要性已經遭到質疑,因為能源消費已轉移到非經合組織國家內。在許多方面,中國一直都在同我們進行密切合作,但我們仍希望中國能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2009年10月,為期兩天的國際能源署部長級年會上,非經合組織成員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首次以夥伴關係國身份派出部長級代表參會,成為這次國際能源署年會引人關注的焦點,而這次會議的主題也被確定為“以夥伴關係應對能源挑戰”。
  事實上,田中伸男在2007年上任之初,就曾提出希望中國等國在未來能加入國際能源署。他説:“我相信每個人都同意中國應該在國際社會事務中佔到更多份額,中國參加這次會議尤其重要。”
  基辛格也表示,“國際能源署關于碳排放的相關行動,也急需中國參與其中並發揮作用”。
  長期以來,在是否加入由發達國家控制的多國組織的問題上,中國一直都很謹慎。有專家認為,中國仍是發展中的大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支援者,加入國際能源署似乎與中國的發展現狀並不相符。
  因此,有專家分析認為,在坎昆氣候會議前夕,國際能源署“不經意”地提前披露相關敏感內容,既顯示了自身的重要性,也有向中國示威、施壓的味道,以便迫使中國早日加入該組織。
  然而,“強扭的瓜不甜”,中國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合適的選擇,而不會屈服于外界壓力。

  輔文一
  對話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我們可能在計算方法上存在差異
  7月25日,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在接受美國純凈天空電視臺(Clean Skies News)訪問時稱“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
  此內容一經披露,立刻引起了境外媒體的極大關注,也遭到了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隨後相繼公開表示“質疑”,以及國內專家、學者“駁斥”。
  7月28日,北京時間下午17:00(巴黎時間上午11:00),《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致電法國巴黎國際能源署辦公室,連線法提赫比羅爾。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
  法提赫比羅爾:此數據的來源是即將在今年11月9日出版的由國際能源總署編寫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稱“展望”)。書中有許多重要的發現,有關于中國的還有其他國家的,包括石油、煤礦、天然氣、電動汽車和氣候變化等許多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該 “展望”有多少人參加編寫,歷時多長時間?
  法提赫比羅爾:IEA總部和全世界各個地區辦公室的學者和專家經歷了一年的時間,超過200人參與了“展望”的編寫,我的辦公室裏就有30人參與了編寫工作。
  《中國經濟周刊》:該“展望”涉及中國的部分,給中國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法提赫比羅爾:我認為目前中國面臨著兩個嚴峻的問題,第一個是日益增長的石油進口,第二是氣候變化和地區污染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可以通過使用電動車,混合型汽車、太陽能等達到集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我認為中國下個5年的發展至關重要,我也看到中國政府在節能減排方面很有決心,因此明年也是關鍵的一年。
  《中國經濟周刊》:坎昆會議將于年底舉行,國際能源總署選在此時披露中國能源消耗總量數據,與坎昆會議有何關係?
  法提赫比羅爾:零關係,沒有關係。
  但是必須要提到的是,我們在哥本哈根會議的時候已經失去了一次機會,在這次坎昆會議中,希望各國可以達成一個對碳排放量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文。無論是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還是任何其他的會議,有兩個國家起著關鍵性的決定性作用,就是美國和中國。因為在目前來説這兩個國家的碳排放量超過了全球碳排放量的40%。
  我們也知道過去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消耗了大量能源,但現在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耗,中國有責任解決今天和未來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問題。
  我也看到中國政府在用新的政策來控制能源消耗。但是在只剩下幾個月坎昆會議就要召開之時,我不幸的發現各國的減排手段和意向都還非常不夠。打個比方來説,我認為風沒有刮向正確的方向。
  《中國經濟周刊》:在“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第一”的數據披露後,中國官方馬上予以否認,您對此事的評論是什麼?是否存在著因為數據來源、計算方法等不同而造成的誤讀?
  法提赫比羅爾:我認為中國的官方數據只和我們的數據稍有差別,今年6月英國石油公司BP也給出了一樣的數據。因為差別不大,即使中國在2009年沒有超過美國成為能源消耗第一大國,也會在2010年超過美國,沒有改變整個大的格局。
  我承認我們可能在方法學、計算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和數據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能源需求,如何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對中國好、對世界也好,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上。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政府在減少碳排放和發展新能源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擬大量投資用于減少碳排放量和發展新興能源,減少對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依賴,您對此有何評論?
  法提赫比羅爾:我前面提到了中國政府面臨的兩個嚴峻的問題,對于新能源的運用,如電動車等只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底部。我認為中國政府是世界上非常有活力的政府之一,政府的支援對于國家減少能源消耗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中國早于其他國家做出正確的對控制碳排放方面的舉措,將會給世界上其他國家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輔文二
  西方無權指責中國過度耗能
  澳大利亞研究學者John Coulte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中國的研究開始于1981年,當時主要從事對石油開採的研究,後來又逐漸深入到中國的經濟、環境、能源等方面的問題。我對于西方媒體這種制造轟動效應、嘩眾取寵的行為很是不滿。
  我認為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方法已經過時。首先,太陽能、水能和風能同樣被計入能源消耗,和其他污染環境的化石燃料一樣,以多少噸油當量(在中國通常被稱為“標準油”)來計算。用油當量來計算所有能源的消耗,其結果自然顯得耗油頗多。但如果採用其他計算方法,如折算為煤當量(即“標準煤”)或多少焦能量,或者通過衡量使用燃料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得出的結果則會大不一樣。
  西方媒體為了制作引人注目的新聞頭條,故意將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09年中美每人平均能源消費的“預測數據”中“預測數據”四字省去。而在談到去年的統計數據時,這些媒體卻又稱,2009年中國每人平均能源消費僅為1.69噸油當量,不足美國每人平均數字(6.95噸油當量)的四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就連比羅爾也在對其進行專訪的報道中稱,“在很大程度上,平均每天消耗約1900萬桶石油的美國仍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費國。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平均每天的石油消耗僅有920萬桶。”
  西方媒體並沒有領悟到中國領導層全新的經濟發展觀。早前,中國的工廠和煙囪每天都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但過去30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也逐漸意識到一味追求經濟發展會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2007年,中國將科學發展觀寫進了《憲法》。最重要的是,中國也認識到,不應效倣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把污染向經濟落後的地區轉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環境問題專家馬中認為,中國在發展西部及其他邊遠地區經濟時,不能使用發達地區淘汰下來的技術設備,而應運用當前最為先進、環保的技術設備。
  然而諷刺的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中國在對新能源的研究、投資和應用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未來幾年內,中國對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將會超過過去30年的水準。
  簡而言之,中國在綠色能源的發展和技術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國家。同時,中國對綠色能源研究與發展的投資也令西方各國望塵莫及。顯然,西方媒體報道稱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是對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取得成就的一種污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今年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010-07-30
周生賢:繼續狠抓污染減排 2010-07-28
汪巍:英、日、德、美節能減排機制啟示 2010-07-27
中國節能/節水産品認證制度為節能減排護航 2010-07-26
中國消費標準提高或將影響減排 2010-07-1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楊濤:政府儲蓄合理規模是多少[思想頻道]左曉蕾:完善市場制度是樓市調控之本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