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媒體報道,“蒜你狠”最近又開始發飆,短短半個月時間,從之前的6元一斤猛躥到10元一斤,甚至12元一斤,比市場上好的五花肉還要貴。不少網友認為,蒜價能賣肉價,卻聽不到蒜農們的歡呼。
聽不到蒜農們的歡呼
博主夏余才説,大蒜漲價並沒有惠及蒜農,哪怕是那些菜販也惠及不了。這就不由讓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大蒜漲價究竟是何原因,它又惠及了誰呢? 誠然,農産品漲價有着各種外在因素。如不可避免的天災導致農産品減産,所謂“物以稀為貴”,稀少了自然其價格就被抬高。另外還有諸如物價普遍上漲種植成本提高,造成了農産品也不得不在價格上有所上漲等等。可是,任何産品的漲價都有個“度”。它不應是毫無理性和限制的胡亂漲價,也不應遠遠超出産品本身所蘊藏的價值,更不應嚴重脫離當前市場的消費需求和人們的消費水平。如果過度超出,則是“人禍”所致而絕不是天災減産之故。 在這輪大蒜漲價潮中,受益的並不是蒜農,大蒜價格上漲真正的受益者是中間商、批發商和有自己生産基地的大企業。由此可見,大蒜瘋漲和蒜農無關,和蒜農的利益也無關。而蒜農們一旦盲目跟進和大批種植,恐怕反要深受其累,成了他人炒作的“炮灰”。因此,大蒜漲價的背後,歡呼的只有那些炒作者,卻不是廣大的蒜農。
蒜價超過肉價很合理
博主趙海均説,如果大蒜還像前幾年一樣,一斤幾毛錢,是沒有人願意去種的。就按目前三塊錢一斤的收購價,畝産約1500斤,一畝地也就四五千元的收入,如果種兩畝地,對於一個三到五口的人家來説,一年也就一萬塊錢的收入。而對於農民來説,主要的收入也就是靠地裏所種的那些糧食以及農副産品,所以價格太低農民就不想種,也就不利於農副産品的供應。但如果價格太高,就會吸引很多人到鄉下包地種植農副産品,最後造成價格暴跌。最近幾年的實際情況正是這樣。 除了糧食之外,其它農副産品也是這樣,像豬、雞等畜禽的養殖,如果價格一路走好,農民養殖的積極性自然就高,社會上其它的閒置資金也會流入到養殖上。而隨着養殖規模的擴大,成豬、成雞的供應量不斷加大,超過社會需求,價格就會下降,甚至是暴跌。 他認為,造成農副産品以及養殖業波動的根本原因就是種植養殖的小農經濟性。目前中國的農副産品基本還是小農模式生産。如果價格低,農民不願意種養。更沒有人願意去投資。如果價格暴漲,會一哄而起。生産供應都憑市場感覺,一切都是無計劃的表現。真正合理的模式是根據全國的銷量和需求量,農業按照企業化公司化運作,有計劃地規定種植面積。 諸如像大蒜,綠豆等大類農副産品以及蘑菇、蘆筍等一些小類農副産品,之所以能成為游資炒作的題材,是因為市場的無計劃性和種植的無序性。所以在工業産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應該大力支持農副業生産,在全國作出合理的規劃,特別是對小類的農副産品進行“訂單生産,訂單加工”。這樣就會保證農副産品加工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成為投資的對象和主體。
不必對農産品價格圍追堵截
博主草根經濟學家説,其實,完全用不着對農副産品價格圍追堵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國民財富增加了成百上千倍,所有基礎産品的價格,都幾乎翻了好幾番,除了農副産品價格。 目前農産品彼起此伏的輪番漲價,實質上正是這種“價值發現和價格糾正”規律在起作用。在二三十年這麼一個周期內,當所有的價值體系都經歷了重估之後,農副産品價值的重估就是不可避免的,不論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 草根經濟學家説,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表就會發現,在幾乎每月的統計數字中,農村的C
PI漲幅都是高於城市的,就是説,農民承受了比城市更多的物價上漲,而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的上漲更是如脫韁的野馬,水價電價油價的上漲不説,單就種子價格的上漲幅度幾乎就是不可忍受的。在農村,除了農副産品以外的所有價格都大幅度地上漲了,但就是不允許農副産品價格上漲,不允許農民的産品賣出一個好價錢,我們到底是在坑農,還是在保護農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