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以來,小麥收購價一路攀升,國內糧價開始了新的一輪上漲,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尋找原因時,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參與政策性收購主體的增多,特別是中糧、華糧等國資巨頭的加入以及以益海嘉裏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進軍中國糧食收購市場,競爭性收購導致了糧食價格的上漲。 但是,收購主體的增多並不必然導致糧價上漲,正如需求上升並不必然導致價格上漲。任何時候,脫離供給談需求,或者撇開需求談供給,都是片面和不合適的。其實,小麥需求上升,但是小麥供給也是上升的,在這種情況下,因收購主體增加導致的需求增加就不一定是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 在提到收購主體增加、收購市場競爭激烈的同時,農民惜售也是經常提及的原因。那麼,在小麥連續7年豐收,收購價格已經大幅高於去年的情況下,農民為什麼還要惜售呢?答案在於通脹。也許糧價的上漲足以彌補生産成本的上漲,並讓農民的種糧收益高於去年,但是這並不足以讓農民滿意。 從兩方面予以解釋。第一,農民賣出糧食獲得的是貨幣收入,由於通脹導致貨幣貶值,這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抵消貨幣購買力的喪失,表現為農民的絕對處境反而變差了。當然,現實看,當前通脹侵蝕的貨幣購買力並沒有完全抵消糧價上漲帶來的貨幣收入增加,農民還是可以從糧價的上升獲得絕對的好處。因此,通脹導致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是一個相對次要的原因。接下來説的第二個原因才是關鍵性的。 在經濟學看來,一項行為是否具有經濟效率取決於收益和機會成本的比較。只有收益大於機會成本的行為,才是有經濟效率的行為。今年以來,各地紛紛上調了最低工資,製造業工資也普遍有較大幅度上漲。這樣的話,打工收益增加的幅度大幅高於因糧價上漲而導致種糧收益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説,種糧的機會成本突然增加了很多,在種糧收益增幅有限的情況下,農民選擇種糧的行為是越來越缺乏經濟效率的。這就倒逼農民寄希望於通過惜售來進一步抬高糧價來獲取一定程度的彌補。這才是在糧價上漲、種糧收入提高的情況下,農民仍對糧價不滿意的關鍵原因。 這又和通脹有什麼關係呢?很簡單,最低工資、製造業工資的普遍提升也是拜通脹所賜。有人説,製造業工資的大幅提升標誌着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終結。我們不這樣看。在房價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顯著上升的情況下,工人的實際工資在下降,加薪僅僅是避免了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 上面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通脹對糧價的影響。它侵蝕了農民種糧所得,讓種糧收益打了一個折扣,逼迫農民以更高的價格售糧挽回損失;它迫使製造業提升工資,從而提高了種糧的機會成本,給糧價上漲以直接的動力。這就是在糧食持續增産、連年豐收的情況下,價格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穩糧價需要穩通脹,而通脹從根本上則是貨幣發行過多的結果,因而,歸根結底,穩糧價需要穩貨幣。 一般而言,糧價上漲對生産者有利,對消費者則不利。價格上漲是供求本身作用的結果,還是僅僅是貨幣本身價值變動的結果,情況大為不同。如果是貨幣貶值的結果,那麼這種上漲固然對消費者不利,但是生産者也未必能從中撈到什麼好處,頂多只能從漲價中挽回部分損失罷了。
(本欄目稿件只反映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