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希望形成自己評估主權債務的能力”
|
|
外媒關注大公國際發布國家信用評級
|
|
|
2010-07-13 作者:記者 王婧/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7月11日,中國獨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北京發布了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非西方國家機構首次向全球發布國家信用等級信息。信息發布後,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廣泛關注。 大公對部分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與西方評級機構差別明顯,外媒對此均&&關注。路透社報道稱,大公給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均高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的評級;但對歐美18個國家的評級則一致低於後三者。美聯社稱,與西方評級機構認為美國政府債券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觀點不同,大公認為美國的信用風險比中國差,英法等其他發達國家得到的評級也低於其他機構。 澳大利亞新聞網站《商業旁觀者》(Business Spectator)撰文指出,中國大公進入主權債務評級領域,無疑反映了中國在西方評級機構那裏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中國希望形成自己評估主權債務的能力。同時,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於西方評級機構的普遍不滿情緒。 路透社&&,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評級機構一直備受指責,監管當局和投資者質疑他們所給評級的可信度,並批評他們在提示信用違約風險方面經常性的行動遲緩。美聯社援引香港SJS Markets信用研究部門負責人Manoj Kulkarni的話説,雖然中國政府有可能試圖影響大公國際的決定,但由於西方評級公司的聲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中國評級公司在市場上還是有空間的。 但是,部分媒體也對報告的中立立場提出一定質疑。美聯社的文章援引Kulkarni的話説,他並不認為一家中國評級公司會有動機把印度尼西亞這種國家的評級評得高於一家美國評級公司的評級,但是如果是同中國政府有關聯的公司,或許就存在利益衝突,投資者也必須注意這個事實。 對於大公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高於西方機構,美聯社的報道稱,Kulkarni提醒説,儘管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巨頭經濟增長強勁,但西方評級公司給他們的評級卻低於債務問題纏身的西班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肯定,評級基本上是落後的。文章還指出,大公國際對新興經濟體的評級更高,符合市場對中國、印度等國家的情緒。這些國家反映在市場中的違約風險低於信用評級所暗含的風險,支付的利率也更低。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