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 >> 頭條要聞
分析稱世界經濟下半年存在下行壓力
2010-07-12   作者:記者 皇甫平麗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機構都先後上調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顯示出世界經濟整體的強勁復蘇勢頭。
  但是,歐洲債務危機陰雲未散、國際資本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差異化復蘇及各國政策矛盾分化,仍是復蘇路上的“攔路虎”。
  面對諸多障礙,當前的經濟復蘇是否可持續?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的多位專家認為,世界經濟下半年不容樂觀,下行壓力不可忽視,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將可能是比次貸危機更漫長而痛苦的調整過程。
  這些專家認為,經濟是否會二次下行並不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世界經濟如何另辟蹊徑,在大動蕩、大變化和大發展的背景下合理調整,實現更平衡、持續和健康的發展才是更迫切需要關注的。

  難以持續的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世界經濟復蘇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大規模財政刺激,但是這種廉價流動性推動下的復蘇的可持續性令人懷疑。
  她在接受本刊記者訪問時説,由于內生動力不足,僅靠貨幣投放支援,世界經濟面臨回調壓力。
  張茉楠説,歐債危機和美國的經濟狀況,已經令人對未來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産生擔憂和懷疑,近期全球資本市場的動蕩就表明瞭這種擔憂。
  對此,她進一步分析説,陷入債務危機的歐洲其首要問題是財政緊縮,面對歐元的存亡,不得不犧牲經濟復蘇步伐來保證對歐元的信心和政府信用,由于面臨政府和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雙重壓力,歐洲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加速下行。
  她分析説,美國則面臨金融重建的問題,新增風險甚至比歐洲更大,美國的高赤字也預示其自身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同時,由于美國也大量持有歐洲債務,歐債危機可能對美産生新一輪衝擊。
  在張茉楠看來,美歐經濟下行將意味著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外需不樂觀,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差異化復蘇,彼此政策矛盾分化難以協同,這會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壓力,包括貿易保護、資産泡沫和通貨膨脹等風險。
  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認為,世行分析了近期世界經濟面臨的兩種可能性:最好的情形是希臘債務危機得到控制,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最糟糕的情形是,一些高收入國家的債務危機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發展造成新一輪衝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認為,今年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是前高後低,上半年復蘇強勁,超過預期,一季度高反彈,達到5%的增長,二季度已經開始有所下降,增速為4.6%。
  她預計,下半年增速會減緩回落,但仍會有3.5%~4.5%的增長,今年全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則可能達到4%。
  7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將2010全球GDP增速預估從4.2%提高至4.6%。
  IMF指出,此舉反映了上半年優于預期的經濟成長,但該組織同時警告説,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已顯著上升,從短期來看,主要風險是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金融市場壓力劇增、活力下降。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説,雖然預計復蘇勢頭將會繼續,但很顯然下行風險已顯著上升,應注意到,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顯著低于上半年。
  陳鳳英對本刊記者強調指出,世界經濟在未來仍面臨著“大麻煩”,不排除在明年出現二次衰退。
  她認為,世界經濟猶如“大病初愈”,需要一個較長的恢復期,未來仍有待解決的“大麻煩”主要是債務問題和新興市場的資産泡沫問題。
  陳鳳英分析説,債務不是馬上能解決的,拉美債務問題的解決花了20年,目前已有機構預測,歐洲和美國要到2030年才能使債務回到低于GDP60%這一警戒線,而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説,資産泡沫風險將是最大問題。
  張茉楠也認為,債務危機可能比次貸危機更漫長。
  她表示,上月召開的G20多倫多峰會標誌著主要發達國家進入減赤階段,債務風險在擴散過程中又引發了信用緊縮效應,財政緊縮與信用緊縮雙碰頭的疊加效應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下滑,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將可能是比次貸危機更漫長而痛苦的休整過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也對本刊指出,G20多倫多峰會達成的2013年財赤減半目標,對世界經濟而言是一個“陷阱”,會給下半年世界經濟帶來不小的風險。
  他説,此次是多國而不僅是一國的緊縮,發達國家維持低利率,將造成需求不足,推升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衰退的同時物價上升,加劇這些經濟體的內部結構失衡。
  劉軍紅指出,新興市場經濟體內在結構問題包括政府投入過猛、貨幣升值過猛和民間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
  他建議,新興國家應前瞻性考慮財政安全,適當緊縮財政,控制貨幣過快升值,並進一步放松金融管制,核心是減稅。

  加劇的失衡

  全球經濟失衡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隨著經濟走向復蘇,經濟失衡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被加劇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近日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新的全球金融失衡正在形成,一方面,一些發達經濟體遭遇主權債務危機;另一方面,國際資本正從發達國家市場流向新興經濟體市場。
  在金融危機期間,各國表現出了“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的姿態,空前的合作,政策的協同為世界經濟擺脫危機作出了貢獻。但是,隨著全球經濟差異化復蘇,各國的政策開始走向兩端。
  全球經濟的差異化復蘇主要表現是在新興國家出現普遍過熱跡象的同時,發達國家仍表現低溫的通貨緊縮現象。
  劉軍紅認為,新興國家呈現通脹壓力的同時,發達國家又表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世界經濟復蘇態勢呈現雙重結構。從國際政策協調上看,這種雙重結構使各國的政策協調難度加大,給世界經濟復蘇環境平添了新風險。
  張茉楠認為,差異化復蘇造成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政策兩極化,發達國家很長時期內需要維持低利率,但新興國家的貨幣政策受到資産泡沫和通脹壓力問題的困擾,這種政策矛盾和不確定性,是世界經濟面臨的又一重壓力。
  美洲開發銀行行長莫雷諾近日就表示,拉美國家面臨的頭號政策難題是,既要利用貨幣政策或資本管制來減緩資金流入,同時又不完全杜絕資金的流入。
  張茉楠指出,金融危機復蘇進程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除了關心全球經濟短期增長外,更關心的是全球經濟如何向更加均衡、公平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強烈呼吁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話語權的金融改革,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歧似乎更難彌合,這種改革的進程更為艱難。
  她提到,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是逆差國與順差國、消費國與生産國之間的不平衡,更是債務國與債權國之間的不平衡,但是這種失衡的國際債務迴圈體係還沒有被徹底打破。
  債務問題是前期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從未來的趨勢看,消費型國家、生産型國家、資源型國家的債務債權鏈條也很難被打破,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蘇過程的背後依舊是全球利益與財富分配的巨大失衡。
  對此,張茉楠認為,發達國家寄希望于發展中國家創造復蘇的條件,更要尊重發展中國家的長遠利益,只有這樣才可能建立“強勁、持續和平衡”的增長框架。
  在近日舉行的一個論壇上,英國匯豐控股集團董事長葛霖表示,金融市場會持續脆弱,全球不平衡會持續。
  葛霖説,目前市場缺乏信心,若全球失衡問題未能解決,未來還會出現危機。但他認為,實現新的平衡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會經歷5至10年的轉型期。他同時還強調指出,市場的重新平衡不僅是國際層面的,還應該在各國內部進行。

  要增長還是要平衡

  張茉楠形容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仍是在“走老路”,對于世界各國來説,當前應是“轉彎”進行時,應轉換經濟增長軌道。
  雖然這種轉換面臨很多矛盾和衝突,將是漫長而曲折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實質性突破,但是需要拿出智慧、勇氣和耐心,重新審視我們的增長,轉變思維,認清是增長更重要還是均衡可持續的軌道更重要。
  張茉楠認為,對于中國來説也是如此,出口導向型戰略難以為繼,中國應更密切關注如何在新的全球經濟結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我為主,增強主動性,一方面調整好國內經濟結構,轉向內生性增長,另一方面加強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她認為,從這一點出發,短期內中國經濟是否二次下行不應該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對于經濟增長的預期也應該回歸理性和常態,並摒棄失衡狀態下不理性的繁榮。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近日也多次對媒體表示,中國在現階段不應該去推動過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實現平穩增長,以調節失衡的經濟結構。她認為,如果去刻意地推動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更高的增長,可能引發通脹惡化。更重要的是,推動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更高的增長,也是資源消耗的低效率增長,這並不利于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IMF:美國經濟下行風險已增加 美元估值偏高
2010-07-09
出口增速將進入下行軌道 2010-07-02
産業結構調控持續 期指商品承壓下行 2010-07-02
地價下行將引發房價普跌 2010-06-25
CPI環比下行 通脹壓力有緩解趨勢 2010-06-1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黨國英:金融危機究竟顛覆了什麼?[思想頻道]外管局重點應放在阻止熱錢離境上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