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收購上的瘋搶正在進行時,目前收購價格已經接近1元/斤,但農民惜售心理非常強烈。由此導致中糧儲、各收購單位焦急萬狀,出價則幾乎是一日一價,前者希望在國家規定“托市”價格之下完成收購計劃任務,後者則希望在價格洼地收儲大量糧食以獲取增值利益。 只要能從農民手中獲得了小麥籌碼,剩下的就是中糧儲與各類糧食投資機構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大戰了。然而,要命的是農民終於覺醒了,他們不再以沙土的價格,急於出售自己辛苦一年産下的金子一樣的小麥! 一直以來,政府以穩定糧食價格為藉口,在實施農藥、化肥、水電、柴油等生産資料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依靠大規模糧食收購儲備制度,將糧食價格壓低在前所未有的商品價格體系中。雖然説,糧食收購儲備制度有利於城鎮居民的吃飯民生,但它嚴重危害了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收入和生計,使他們長期處於低收入的狀態;低糧價為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食品製造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原料,而由於引入市場化終被外資控制的農業生産資料價格高漲,榨幹了農民僅有的毫釐大小的純收入。 也許不是很恰當,但如果拿同樣是從土地中刨金子的房地産作比較,結論更加驚人!粗略估計,從1978年到2010年,小麥價格大約上漲了2倍,而同期物價水平大約上漲了100倍,房價平均上漲則超過了500倍,一線城市超過了1000倍。假設今年夏糧産量與2009年持平,即12335萬噸,按照1元/斤的價格新高水平,其總價格也不過2467億元人民幣,只相當於一個普通房地産上市公司市值的水平,或者幾名排名靠前的超級富豪的身家。換言之,只要中國排前3至4的名富豪們願意,他們就可以合力將今年全國的夏糧全部買下,而不用給農民留下一粒糧食。 仔細幫農民算一筆賬,就知道當今農民的農業生産,是處於怎樣的境地。根據山東省德州市黃河涯鎮崔莊村糧農崔風全的一筆賬,他今年種了5.5畝小麥,大約收了4500斤,單産800斤左右。1畝小麥肥料大約300元,農藥40元,種子大約30元,水電費100元,播種15元,收割50元,累計一畝地成本535元。而一畝大約收800斤,按1元/斤,一畝小麥一年下來凈收入265元,還不包括勞動力成本。 考慮到當前流動性過剩局面和長期的歷史欠賬,我認為合理的價格應在2元/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