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 >> 國內
李嘉誠:執著抄底的超級富豪
2010-07-09   作者:實習記者 李唐寧 記者 劉振冬/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心期切處以

    地産新政使上半年的房價走出了一個“過山車”行情,就在大多數投資者和開發商猶疑等待之時,香江大佬——李嘉誠又要出手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西安曲江地區政府要加速拆遷計劃,因當地已被李嘉誠麾下的房地産公司看中。繼2004年和記黃埔在西安圈地千畝之後,關于當地某處被“首富”看重的傳聞就一直不斷,此次拆遷大動作,被認為是李嘉誠在內地地産市場逆市抄底的手筆。
  “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衝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衝進去”。李嘉誠這句心得被不少投資者奉為金科玉律。而對這句話詮釋的最透徹到位的,還是這位超級富豪自己。

  抄底,時機已到?

  從“量跌價滯”到房價松動,本輪房地産宏觀調控的效果已顯現,房地産業發生明顯變化。調控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逐月下降,房價開始回落。據統計,2010年前5個月同比銷售價格是上漲的,但是5月份迅速回落。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量下降,70個城市中70%的城市交易量環比回落。就在7月4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預期再過一個季度左右房地産市場可能會面臨全面調整,房價會有所下降。
  z就在這時,傳出李嘉誠做好了抄底準備的風聲。有媒體報道,李嘉誠5月末在一次股東大會後表示,目前對內地的樓市並不擔心,並表示如果樓市繼續調整,長和係會考慮吸納內地土儲。2009樓市火熱階段,地價高漲,而長和係兩公司在土地市場鮮有動作,李嘉誠此番表態,讓人對其何時下手不禁仔細琢磨,輿論解讀為意欲抄底也不足為奇。
  樓市低谷時競標拿地,股市高位時再融資。股市操作方面,李嘉誠也將逆周期型投資哲學表現得淋漓盡致。李嘉誠5月份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透露,“目前已經是港股的入市時機”。近期,李嘉誠更是以實際行動表現出對自己判斷的信心,據香港聯交所數據顯示,李嘉誠于6月份已先後12次增持長江實業及9次增持和記黃埔,涉及金額約1.77億港元。李嘉誠不但對“長和係”公司的前景樂觀,同時也對新股市場饒有興趣,這次農行H股IPO的基礎投資者名單中李嘉誠便赫然在列。
  其實,早在去年3月,李嘉誠發表講話:“考慮購買股票和房地産的時機到了。如果你的口袋裏有錢可以考慮買進股票。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在市場低迷時買入,你在中期將會得到很好的回報。”此後,A股一路上揚,走出了延續半年的小牛市。

  華人首富的抄底軌跡

  李嘉誠的一舉一動之所以被百般解讀,甚至成為眾多投資者的風向標,最早源于其“香港模式”神話的成功。
  李嘉誠涉足地産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隨著一手創立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發展,李嘉誠先後在港島北角、柴灣建起了兩棟棟工業大廈,隨後的幾十年,地産一直是李嘉誠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亞洲遭遇經濟危機,香港物業價格暴跌,香港地産有價無市,到處拋售地産,很多房地産開發商開始遷移。而李嘉誠卻選擇了相反的操作方向,在地産低迷的1964年,審時度勢,趁機吸納,開始購入地皮、房産。這一步也奠定了李嘉誠成長為亞洲首富的基石。
  經過多年投入之後,李嘉誠于1971年正式組建了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972年,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至1975年,“長實”擁有樓宇面積500萬平方英尺。之後,上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香港市場遭受嚴重打擊,李嘉誠反而又購入一批地皮。到1978年,他已擁有樓宇面積1500萬平方英尺。1981年以後,其建築樓宇的土地面積又增加2900萬平方英尺,李嘉誠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擁有者。
  在此過程中,不得不提到“蛇吞象”的典故。1979年9月,匯豐將其手中持有的佔22.4%的9000萬和黃普通股售予長江實業,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産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這一手筆被譽為“蛇吞象”的經典案例,李嘉誠也從一個成功商人,成為在地産界舉足輕重的財團富豪。到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
  香港媒體曾對李嘉誠做出如此評論:“他永不急于賺取投機而快捷的利潤,很多人當可以獲得雙倍利潤時便出售其物業。但李嘉誠則喜歡保留其物業,他知道香港會時常擠滿人,而土地價值會是永遠上升的。他感覺到在那時候售出一座大廈相當于殺雞取卵。他的地産交易很緩慢,但驚奇的是他活動愈慢,也就賺得愈多。李嘉誠預先已看見香港産業的巨大前景,同時他不理會經濟及政治情況的上上落落。當機會來時,永不停止購置土地及舊的建築物,他並不介意以高價購買其物業,因為他知道樓價只會不斷上升到一個令人驚喜的高水準。”

  內地市場的投資布局

  “當大街上遍地都是鮮血的時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資時機。”在中國內地,李嘉誠在走勢低迷時購入大量土地並長期持有的策略,近年來也不斷重演。李嘉誠即將出手的消息虛虛實實沒有定論,但以往的既成事實卻毋庸置疑。十余年來,李嘉誠在內地樓市動作頻頻,次數之多,涉及面積之大,雖不高調卻吸“睛”無數。
  從投資線路看,李嘉誠下屬公司在內地的擴張遵循了一條從中心到邊緣,從一線城市擴散向二線城市的策略,而投資時機,多是在國內房地産市場陷入低谷,“樓市危言”沸沸揚揚之際。換句話説,就是在內地的新一輪布局中,二線城市開始在其戰略版圖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主要是因為,目前一線城市房地産市場競爭激烈,加之一線城市高漲的樓價受到中央政策的強力抑制,未來投資風險顯而易見。而目前國內的眾多二線城市,樓價仍有不少上升空間,投資風險較低,收益較高,這可能才是更值得關注的方面。
  在2003年時,和記黃埔在內地僅布局了上海、深圳、重慶、廣州、北京等7個城市。2005年,中央政府出臺樓市調控政策,而2004、2005兩年,和記黃埔“逆市而上”,陸續在西安、成都、長沙、長春、武漢、天津、重慶等地投入400億巨額資金,圈下了超過300萬平方米的土地,並已經基本完成了其對一級城市和主要二級城市的戰略布局。
  2004年10月,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投資煙臺港八角港區和重慶渝北區,之後又在2004年12月在西安簽下總面積達67萬平方米的遺址性主題公園,以及一處佔地達1000畝的規劃住宅區;2005年2月底李嘉誠旗下的國誠公司在成都近郊溫江光華大道西延線拍下了一塊面積560畝、價值3.47億元的土地,當時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已在成都拍得1000多畝地;2005年3月底和記黃埔(重慶江北)有限公司又以5.0303億元攬得重慶北部新區經開區陡溪片B17路西側地塊。
  2005年李嘉誠投資5.73億元人民幣(約6900萬美元)在長沙和長春購買兩塊土地。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分別投資1.027億美元,在長春購買一塊面積為827188平方米的住宅和商業用地,在長沙購買一塊55670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分析其步入內地的經營軌跡會發現,李嘉誠之所以在近來如此大規模投資內地市場,極重要的一點在于,他對中國內地經濟發展前景抱有強烈信心。他自己也曾公開表示:“長遠來看,香港地産經過多年的開發,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內地伴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人民的生活素質顯著提高,司法係統在進一步完善。所有這些都將增添投資者的信心。”顯然內地在李嘉誠的地産戰略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個人投資者,購房要量力而為

  超級富豪抄底,同樣的做法對個人投資者是否合適呢?在這個問題上,李嘉誠曾再三強調,購房是人生大事,一定要量力而為,不鼓勵市民冒險入市。
  今年年初李嘉誠出席長和係業績記者會時稱,環球經濟雖尚未完全穩定,市場仍存在不少隱憂及變數,但就目前形勢看,除非有特別意外,他對香港中長期樓市仍看好。他還表示,現時樓價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他認為地價穩定,另一方面建築費飛漲,利息低,出現通脹是不稀奇的,所以中長期他仍看好香港樓市。
  至于現時是否仍可入市買樓,去年初曾稱有閒錢可以買樓的李嘉誠回應稱,去年有買樓的人確都已經賺了錢,但他指出:“個人投資最好小心,李嘉誠基金會的投資更要小心,尤其是對公眾講樓價及股價,真是萬分小心。因為自己太大膽,損失是個人的,沒有借錢還無緊要。若對公眾的説話不盡不實及有誇大情形是罪過,所以我比較小心。”
  “什麼時候買樓都要小心,就算樓市低潮期時也要小心,所謂小心是針對個人理財觀念而言,若個人收入賺得不多,但買超過自己能力的物業就不好,不會鼓勵人冒險,也不會評論股市。”李嘉誠説。

    李嘉誠的12條成功格言

    1、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10%靠運氣好。

    [延伸閱讀]房地産:內資停步 外資踴躍

    在國內房企融資“擱淺”的同時,另一方面,外資卻變得“興奮”起來。上海海善投資一位經理表示,近期外資在房地産領域相當活躍,不但開始考察收購項目,還有一些則與國內開發商進行接觸。熱錢的涌入正是瞄準國內開發商的資金缺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李嘉誠出手購入股票“東亞擠兌風潮”漸息 2008-09-26
李嘉誠:37天損失55億美元 2008-03-10
淡馬錫巴菲特李嘉誠為何狂拋港股 2007-11-30
李嘉誠躋身商業周刊慈善名人堂 2007-11-26
李嘉誠看回歸:“中國主權”+“香港生活” 2007-06-29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中國信用評級體係的戰略抉擇[思想頻道]財經洞察:房價瘋漲,炒作還是稀缺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