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 >> 國內
霍建國:全年外貿走勢將前高後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
2010-07-07   作者:記者 孫韶華/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目前來看,外部環境變化不大,內部限制的因素比較多。所以現在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幾大政策出臺以後,匯率走勢可能會形成一些新的壓力。在外部市場沒有明顯回升時,內部壓力會使得出口增長的空間受到擠壓。

  ●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普遍好于世界平均水準,所以新興市場出口空間還是有的。

  ●人民幣匯率變化以及出口稅稅率調整多少有些影響,但是對高附加值的總體影響不大,可能會對輕紡和農用消費品影響會大些。

  ●可以通過提價轉移掉一部分額外成本壓力,做好成本的核算。還要下力氣增加産品附加值,有些産品稍微改進完全可以報出一個新的價格,也就是必須要走品質效益型道路。外部環境和內部成本壓力已經存在,要麼做市場,要麼做産品,靠加強管理來節省成本僅能短期維持。

  ●金融避險意識要增強,現在匯率風險比較大,特別是大型成套設備和中遠期合同,如果沒有避險意識,將來很可能在結匯上受損。

  ●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講,確實應該走一條品質效益型的出路,而不是拼低成本拼價格。

  ●鑒于我國目前的環境和條件,關注外貿企業在新政策調整下的反應和變化,如果外貿出現了明顯的回落,還是要相應出臺新的調整政策來修正。

  ●現階段,為了保持整個經濟平穩增長和技術水準提高,加大引進外資力度是必須的。適當地放開服務業的投資,加大服務業引進外資的比例也是大勢所趨。

  ●國有企業海外並購資源這塊要慎重,要把握好,防止國有資産流失,要保障效益。

  6月19日,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匯改,22日財稅部門又出臺大規模取消産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案也呼之欲出,種種調整凸顯政府外貿結構調整的決心。在此過程中,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歐洲債務危機、貿易保護主義、國內出口退稅調整等多重壓力紛至遝來,外貿企業面臨衝擊已成必然。在出口增長和結構調整之間,如何權衡?從目前來看,中國外貿年內走向如何?外貿企業何去何從?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吸收外資的方向是否需要調整?這些問題近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辦公室裏,霍建國院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全年外貿走勢將前高後低

  經濟參考報:去年至今,從月度形勢看,外貿時而順差、時而逆差。盡管五月進出口數據樂觀,但是在全球經濟存在二次探底風險的情況下,對外貿形勢的市場擔憂依然存在。您怎麼判斷全年的外貿走勢?
  霍建國:我們一直認為今年外貿的趨勢是前高後低,主要是考慮到全球經濟復蘇的矛盾及不平衡性,雖然中國是率先恢復的,但如果世界經濟無法走出困境,外部市場有限的擴張能力會制約中國外貿發展。在去年危機的時候,中國的市場份額還相應擴大了,因此去年下半年增長比較高,今年的難度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數高的因素,今年下半年肯定會低于上半年,但是全年的增長預期還是會超過2008年,估計進出口增長會超過20%,出口增長超過16%是沒問題的。
  從目前看出口也還是高于2008年。今年1至5月與2008年同期相比還是高出4個百分點。
  經濟參考報:6月19日,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匯改,22日財稅部門又出臺大規模取消産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案也即將出臺。外貿政策的調整頻出,與年初外貿政策維穩的基調相比,更顯調整貿易結構迫切性。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企業層面倍感壓力,同時也有一些擔憂。
  霍建國:從目前來看,外部環境變化不大,內部限制的因素比較多。所以現在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幾大政策出臺以後,匯率走勢可能會形成一些新的壓力,包括調整出口退稅率,雖屬原料性質的,外貿出口佔比較小,但是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包括原材料成本和工資的問題。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外貿出口的難度加大了,在外部市場沒有明顯回升時,內部壓力會使得出口增長的空間受到擠壓。

  偏緊的環境提供更大的轉型動力

  經濟參考報:有一個擔憂就是,成本上升會不會影響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霍建國:從主要大類的出口和市場的變化來看,也不是沒有出路。因為目前對新興市場的出口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對金磚四國、東盟和拉美等國的出口。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普遍好于世界平均水準,所以新興市場出口空間還是有的。再者,這幾年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盡管進展不大,但不少産品的競爭力還是有所提高。部分中高端産品競爭力堅強,例如機電産品裏的電子通訊、電站成套設備,船舶、汽車零部件等還是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所以我們判斷,雖然人民幣匯率變化以及出口稅稅率調整多少有些影響,但是對高附加值的總體影響不大,可能會對輕紡和農用消費品影響會大些。原料消耗比較大、附加值比較低的産品回旋余地比較小,可能會感覺壓力大一點。
  經濟參考報:從目前來看,各種成本壓力紛至遝來,外貿企業尤其是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利潤率承受壓力。您對這些出口企業有何建議?
  霍建國:我認為還是要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做好市場的行銷工作,這和定價是聯繫在一起的。在市場比較順暢的時候,其實可以通過提價轉移掉一部分額外成本壓力,做好成本的核算。總之是要加強對市場的研究力度,特別是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和拓展,這恐怕是擺脫困境的一個出路。另外,還要下力氣增加産品附加值,有些産品稍微改進完全可以報出一個新的價格,也就是必須要走品質效益型道路。
  同時要在控制成本方面採取一些切實的措施,壓縮管理成本和不必要的開支。同時在職工福利方面,也要根據企業的能力保持一個平穩的調整。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來改善和承諾,實際職工工資的變化應該和企業效益掛鉤。另一方面,金融避險意識要增強,現在匯率風險比較大,特別是大型成套設備和中遠期合同,如果沒有避險意識,將來很可能在結匯上受損,這點要提醒這些企業。
  對企業來講,已經沒有選擇余地,外部環境和內部成本壓力已經存在,要想挺過這關,要麼做市場,要麼做産品,靠加強管理來節省成本僅能短期維持。這實際上説明瞭市場環境和企業競爭會更加激烈,企業應該正視這種變化。我相信那些優秀企業應該能夠渡過難關,偏緊的環境反而能提供更大的轉型動力。

  經濟結構調整應兼顧外貿的穩定發展

  經濟參考報:保出口增長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這兩者之間的權衡,從來就是一個難題。
  霍建國:現在這些政策的出臺主要是和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宏觀方面,我國有高額的外匯儲備,巨額的貿易逆差。從貿易平衡角度來説,應該説作為宏觀調控的目標,這些政策還是必須的。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講,確實應該走一條品質效益型的出路,而不是拼低成本拼價格。從民生角度上講,工資不漲也不行,有些省市已經把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外貿現有的增長幅度還是比較高的,如果這樣增長下去,還是有政策調整空間的。所以這些政策的出臺是有充分理由的。
  但是我擔心,當這些政策同時出臺時,一般的外貿企業適應難度比較大。外匯的波動幅度雖然不可能太大,也不可能出現快速升值的情況,但還是有升值壓力的,對外貿企業來講,適應市場波動,避免外匯風險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出口方面對“兩高一資”産品的限制,方向是對的,但是對現在的部分鋼鐵企業也還是有影響的。現在國內需求已經趨緩,今年房地産已不十分活躍,後續社會的總投資也沒追加更大比例,所以産能過剩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此時如果能夠多出口一部分,對行業來講是一件好事,可以緩解行業發展的壓力。那麼現在限制低附加值産品的出口,會增加行業的難度。應該兼顧外貿的穩定發展。
  經濟參考報:也就是説,在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同時也要照顧到發展的穩定。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呢?
  霍建國:建議在政策調整的同時,密切關注外貿企業的承受能力。建議在其他渠道繼續提供必要的支援,例如在信貸保證方面,貿易便利化的改進方面,甚至是企業創新和開拓市場方面,繼續維持或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援力度。一方面外貿企業也需要認識到國家調控政策是必須的,企業必須適應,同時鑒于我國目前的環境和條件,關注外貿企業在新政策調整下的反應和變化,如果外貿出現了明顯的回落,還是要相應出臺新的調整政策來修正。

  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調整外貿結構

  經濟參考報:我國目前在積極擴大內需,在此的過程中要逐漸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這個度似乎也很難把握。
  霍建國:內需的作用有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要調整很多體制機制,包括稅收和分配機制等,這都是有難度的,在短期內依靠內需擴大來支撐經濟增長也是有難度的。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的平穩和持續,外貿的作用在短期內不可忽視。
  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逐步轉向內需支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一年之內顯然無法調整到位。在過渡期內應該注意發揮外貿、外資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包括民營企業等。要多條腿走路,要保持經濟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過程,在過程當中進行結構調整,這是最優最明智的路徑。
  經濟參考報:從貿易結構來看,加工貿易一直佔據總貿易的約一半,也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據悉,商務部目前正在草擬一份《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案》,方案涉及多項舉措來促進加工貿易轉型。這將對推動貿易方式轉變産生哪些影響?
  霍建國:加工貿易附加值低,國內加工的産業鏈短。延長國內的産業鏈,加大國內的加工比例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使得它的帶動作用和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更大。
  我們應該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加大對東西部的傾斜,這是必須的。要配合切實可行的政策,比如對中西部加大支援。這樣才能有吸引力。可以成立一個基金,對必需的勞動技能提供免費培訓,還能解決當地就業,也避免人口集中涌到東南沿海。而沿海省市也要加快服務業發展和提高研發創新能力。這些都必須出臺政策支援,比如服務業的三年減稅期,創辦初期的融資便利等,這樣就能看出政策之間配合的效率。
  一方面為東南沿海的第三産業發展給予優惠政策,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那些維持不住的企業要內撤,則給予內地一些合適的政策來承接,這樣就有可能促成戰略性的大調整,不僅完成了中國加工業結構的區域性結構布局的調整,同時還支援了中西部的發展,于國于民都很有利。很多內地省份的加工能力有一定優勢,這樣就能將這部分人口留在當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些適當的政策,制度性和長期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的調整上動作不夠。

  加大服務業引進外資比例為“走出去”創造便利環境

  經濟參考報:最近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已經吸收了太多外資,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外資了,因此也不需要這麼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了。您認為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霍建國:我認為,外資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一支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現階段,為了保持整個經濟平穩增長和技術水準提高,加大引進外資力度是必須的。從政策上看,國務院新發布的文件,使得對外資的認識統一在這個文件之下。實際上,它進一步改善了利用外資的環境,包括引進上市公司,放開一部分領域的兼並重組,特別是在土地上滿足外資投資的需要,還是有一些切實的內容,但是效果要看落實情況。在現實中,要給外資創造條件使其繼續發揮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經濟參考報:吸收外資如何實現從注重量到注重質?
    霍建國:現在有一個很被動的情況,現在外資不像過去只滿足于合資,很多時候要求獨資。而且,現在制造業的外資投資增長比較滯後,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包括物流、銀行保險和會計律師等。所以,適當地放開服務業的投資,加大服務業引進外資比例也是大勢所趨。要想擴大利用外資比例讓他發揮作用,必須在這些方面開口。
  從數據來看,今年1至5月利用外資數量又開始回升,這説明有些領域的松動對外資還是有吸引力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至少利用外資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我們所需要的,是外資能加大在研發和高科技領域以及新興産業方面的投入比例,要在過程中逐步引導。
  經濟參考報: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步伐從金融危機以來就沒有停止。進入2010年,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開始掀起新一輪的並購狂瀾。根據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5月底,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資金總額達284億美元,同比增長390%,創出了同期的最高歷史記錄。
  霍建國:“走出去”是大勢所趨,關鍵還要有一個便利的投資環境。一方面,大型國企在海外通過參股控股對一些資源性産品如礦山進行投資,另一方面,一些民營企業也在海外建立行銷網絡,或者簡單的外加工的環節。這兩個方面都是必須的。國有企業海外並購資源這塊要慎重,要把握好,防止國有資産流失,要保障效益。對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國家應該創造條件放松管理,民營企業自然有意識積極管理。國家可以在審批和外匯使用上提供便利,同時在海外市場的服務應該加強,比如從政府層面進行溝通,從資訊法律的咨詢等方面創造條件為他們服務。
  此外,我認為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將來轉移生産是大勢所趨,這是全世界的經驗——梯度轉移。我們現在有中西部承接,如果在海外再轉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話,對我們來説更主動。因為存在一個市場限制的問題,特別是輕紡産品。現在我們在東南亞有一些項目,但是效益一般,所以還是要加大走出去投資建廠的支援力度和服務力度以及便利政策,這更利于企業“走出去”。

    結構調整産業面臨重新洗牌
 
    對于某些行業和企業而言,2010年上半年來不乏各種“壞消息”:工人群體要求改善待遇的呼聲此起彼伏;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進一步增大;在大宗商品漲價的背景下,中國鋼企在鐵礦石談判中遭遇挫折;國務院以罕見的嚴厲口吻要求各地抓緊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商務部:外貿政策未轉向 2010-06-25
商務部:出口退稅調整不代表外貿政策轉向 2010-06-25
魏建國:人民幣近期不應升值 外貿政策宜穩定 2010-03-05
張燕生:中國有必要進行外貿政策調整 2009-11-26
企業呼吁外貿政策大方向要“穩”住 2009-10-20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資産證券化:快步疾馳還是慎行慢走[思想頻道]許小年:政府管價格 費力不討好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