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2010版) >> 世界
美國:“荷包”太緊可用“時間”還債
2010-06-29   作者:荊晶  來源:經濟參考報
 

    沒有錢?沒關係,可以用時間來換。
  在美國的“時間銀行”(time bank)裏,顧客可以用計時勞動換取所需,既解決經濟窘境,又有助鄰里團結。

  成就所需

  瑪麗亞比利亞克雷塞斯今年28歲,家住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籌備婚禮時,她為資金犯了難,於是求助當地一家名為“社區交換”的“時間銀行”。她通過擔任醫療翻譯、幫人照看寵物等方式獲得“時間幣”,再用這些“時間幣”換取婚禮所需。
  婚禮當天,同為“時間銀行”顧客的化粧品銷售員為她畫好新娘粧,蛋糕師為她送去7層高的結婚蛋糕。整個婚禮大約花去200個“時間幣”,比利亞克雷塞斯説,這為她節省大約2000美元。
  “就算我們計劃做一件簡單的小事,也需要花費不少錢、時間和精力,”美聯社引述她的話報道,“通過時間銀行,我得到很大幫助。”

  兼收溫暖

  類似比利亞克雷塞斯這樣的顧客在“社區交換時間銀行”共有大約500個,可以提供從電路修理到太極拳教授等各種服務。
  與原始的以物易物不同,“時間銀行”的顧客們不用互相提供服務。所有工作最終都以“時間幣”的形式體現價值,無論是為他人打掃房屋,還是做飯、修車,人們每工作一小時就可以得到1個“時間幣”。
  雖然不少人因為手頭緊才參加“時間銀行”,但最終他們發現,自己收穫的不僅是夢想,還能認識更多鄰居,感覺生活更溫暖。
  琼史蒂文森今年79歲,以給“時間銀行”刊物寫專欄、提供開會地點、幫他人修改簡歷、尋找工作機會等方式賺取時間幣,換取免費家庭看護服務。“‘時間銀行’讓我生活豐富,我不僅得到服務,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她説。

  蓬勃發展

  統計數字顯示,美國當前已經有115家時間銀行,還有100家正在醞釀中。雖然銀行顧客人數不時變化,但始終保持在1.5萬人左右。
  在緬因州,人們可以用“時間幣”換取吉他課程和園藝服務;在加利福尼亞,可以用來剪頭髮或體驗芳香療法;在密歇根,人們則可以換取兒童託管、水管維修等服務,還可以免費學習瑜伽。
  “人們把‘時間銀行’看作緩解經濟壓力的途徑之一,”華盛頓一家致力於促進“時間銀行”發展的機構“時間銀行美國”負責人珍穆爾説。
  “社區交換時間銀行”負責人勞拉古鐵雷斯則説:“經濟不好,人們在利用社區資源時就要更具想象力,發掘以前從未想過的方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興業銀行:資金業務優勢明顯 2010-06-25
喜歡“倒着走”的銀行家 2010-06-25
斯蒂芬•羅奇:喜歡“倒着走”的銀行家 2010-06-25
欲發新品 銀行再戰短期理財 2010-06-25
劉明康:銀行業機構吸收風險有三大防線 2010-06-28
 
頻道精選:
測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