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足聯的統計數字,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全球共有2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6個頻道對這一賽事進行了轉播,相關專題節目達到4.36萬個,全部節目市場超過7.3萬個小時,比1998年增加了146%,比2002年增加了76.4%。此外,全球共有26.29億人次觀看了德國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由於基數龐大,中國成為當年觀眾人口最多(累計為39.8億人次)的單一市場。64場比賽平均下來一算,電視機前看著兩支外國球隊比賽的國內球迷高達6200余萬/場。 四年過後的南非世界盃,媒體大戰已如火如荼地展開。 大洋彼岸,雖説足球在美國並非最熱門的運動,但ESPN對此次世界盃的投入已創公司成立30年之最,英國ITV電視台也積極預測第二季度電視廣告收入會因世界盃而增長22%。ESPN的熱情與ITV的樂觀都源於預計超過十億雙眼睛對南非世界盃的關注。 中國足球隊雖未能入圍,但面對龐大的球迷受眾和豐富的廣告資源(統計顯示,德國世界盃期間投放在中國市場的廣告經費高達53億元人民幣),中國媒體自然不甘示弱。 據報道,中央電視台(CCTV)一擲千金,以一億美元買斷2010年及2014年世界盃轉播權,但在巨大的潛在經濟回報面前,這可謂九牛一毛。通過拍賣廣告資源,預計此次世界盃為央視至少進帳20億元,無疑將成為世界盃的最大贏家之一。中國網絡電視台(CNTV)作為視頻網站“國家隊”,以其直播權預計將從本屆世界盃上獲得1億元人民幣的收益。 此外,新浪、搜狐、騰訊在內的7家網站史無前例地獲得了CNTV授權的全部賽事及央視世界盃自製節目延時轉播和點播權。中國有4億網民,2
.4億網絡視頻用戶,據在線調查服務提供商Lightspeed關於世界盃在線問卷抽樣調查,82.7%的被訪網民會通過網絡了解世界盃,比例已超過電視等傳統媒體,這樣看來,拿下世界盃視頻轉播權將成為視頻企業一個拐點的説法也不無道理。 雖説中國只拿到60個記者證,除去中央媒體外,剩餘更是寥寥無幾,但這並不妨礙心有多遠就能跑多遠的沒證記者飛向“彩虹國度”。目前,成建制的各路記者大軍操着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語,已經一批又一批地踏上了南非的土地,從約翰內斯堡、開普敦等地發回獨家報道。從2002年韓日世界盃算起,對中國媒體來説,派不派記者到前方採訪似乎已成實力的象徵——騰訊説自己率先領到了採訪證,新浪又舉起了央視之外最強大記者團隊的牌子。為了在激烈的世界盃媒體大戰中爭得一席之地,媒體都鉚足了勁,至少不能輸在賽前造勢上。 與CCTV和CNTV相比,時間上不佔優勢的各大網站和傳統媒體還另辟新路,充分發揮其身特點和優勢。新浪與北京電視台開創“三屏合一”,騰訊購買梅西和卡卡的博客和採訪權,搜狐邀請國外足球名人寫專欄。同時,以《新京報》為首的全國新銳媒體體育聯盟將繼續通力合作打深度牌,並聯合搜狐網和南非最大的華人報紙《南非華人報》並肩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