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民政廳、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財政廳、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海南省衞生健康委員會、海南省應急管理廳、海南省醫療保障局、海南省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印發《關於構建多元參與“大救助”格局 促進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四大任務12條具體舉措,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以慈善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城鄉一體、政策銜接、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大救助”格局,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轉變,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底線。
《意見》提出,創新集成政策制度體系。研究制定以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以及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統一認定政策集成辦法,有條件的市縣可將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中的重殘、重病人員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將民政部門負責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孤困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福利補貼,同社會救助有關部門負責的住房、教育、醫療、就業、應急等救助,以及産業幫扶、慈善幫扶和社會力量參與的救助幫扶政策清單化、責任化。建立以低保標準為基礎參照的民政救助標準和福利補貼標準動態調整聯動機制,實現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孤困兒童基本生活養育以及重度殘疾人護理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等各項保障和補貼“標準同步調整,資金同步預算,政策同步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後政策制度安排,把符合低收入人口認定條件的對象全口徑納入常態化幫扶。
《意見》要求,健全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全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集成整合社會救助經辦服務、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等系統。打通社會救助部門之間信息數據壁壘,探索社會救助事項線上“掌上辦”“指尖辦”。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服務模式,實現低收入人口享受社會救助服務“一次不用跑”。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的政策措施,建立低收入人口需求評估指標體系,編制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探索構建“動態監測、需求評估、資源匹配、精準服務、監管有力”的運行機制。
《意見》明確,統籌銜接多元參與體系。加強支出型臨時救助政策與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工作銜接,保障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完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日常照料護理和居家養老服務銜接及政策整合,提升養老服務資源利用效率。健全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孤困兒童基本生活費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標準銜接和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困難老年人和低收入人口認定信息互聯互通。以鄉鎮(街道)民政服務站為平台,打造“社會救助協理員+社區網格員+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五社聯動綜合型救助服務網。建立完善“救急難”信息供需對接服務機制,促進各類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和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
《意見》要求,加強規範監督管理體系。持續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經辦人員近親屬備案制度。完善社會救助資源配置,加強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和差異化管理,不斷優化救助結構和補助水平。全面建立社會救助經辦人員與救助申請人“雙承諾”機制,暢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堅持上下聯動,強化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值班值守,第一時間回應群眾訴求,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應、受助及時”。(時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