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浦産城融合安居工程的連廊設計。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賈磊 攝
原題:儋州推動“清涼城市”建設,改善戶外熱舒適度
給城市“納涼”讓發展“升溫”
居住在自帶“遮陽傘”的小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5月27日中午,洋浦經濟開發區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當汗水浸透衣襟,悶熱黏膩的體感讓人心情煩悶。然而當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洋浦産城融合安居工程,該小區不間斷的連廊成了絕佳的“遮陽傘”,建築布局為風“讓路”,讓人仿佛頓時置身於空調房內。
記者在該小區看到,回到小區的居民紛紛收起防曬傘、脫下防曬衣,循着樓與樓之間的連廊,“一路暢通”回到居住的單元樓。樓宇陰影處,居民悠閒地下起象棋,空曠陰涼的中庭成為孩子們舒適的“露天游樂場”。
自帶“清涼加成”的建築還有即將竣工的儋州環灣新區鄰里中心項目,這是一個融度假、休閒娛樂、旅游購物等為一體的全景式商務綜合體,其規劃設計頗具降溫“小巧思”。中建一局環灣新區鄰里中心項目(一期)總工程師洪立功介紹,該項目通過合理的建築朝向、寬大的挑檐以及巧妙設置的通風廊道,讓自然風能夠順暢地在建築內部流動。項目周邊種植了各類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構建多層次的綠化景觀,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吸收熱量,有效降低周邊區域的溫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無論是洋浦産城融合安居工程便捷互通的連廊,還是環灣新區鄰里中心項目的布局與綠化,都是儋州改善戶外熱舒適度的重要表現,這與我省推進“清涼城市”建設的理念不謀而合。
“打造‘清涼城市’,就是在高溫高濕的城市中,通過規劃、建築、植被等多維度干預,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戶外熱舒適度。”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首席規劃師林光明介紹,炎熱氣候影響着海南城市的宜居度,打造“清涼城市”能夠活化城市地面層空間,增加城市人氣,激發消費活力。
2020年,新加坡籍規劃師林光明來到儋州洋浦,與新加坡相似的氣候讓他看到了儋州洋浦打造“清涼城市”的無限可能。“新加坡的城市規劃與設計非常注重打造城市‘怡人微氣候’。”林光明説,新加坡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區、社區綜合服務空間、公園及開放空間等三大空間,通過強化城市藍綠空間、建築表面綠化、城市通風設計、構建遮陰網絡四大策略,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室外熱舒適度。
在林光明及其團隊的指導下,儋州將“清涼城市”理念植入到規劃設計文件中,例如《環新英灣地區風貌管控導則》設置專門的“清涼城市”設計章節,其參與規劃設計的項目也更加強調氣候響應型規劃設計理念。
位於洋浦的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項目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兩棟教學樓由一座橋相連。林光明介紹,這座連橋名為“中德之鏈”,一方面寓意着教育的橋梁、中德友誼的橋梁、文化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也是借鑒新加坡建築設計中常有的“風雨連廊”,讓學生在校園中穿梭時更加舒適涼爽。
教學樓之間是學校的禮儀廣場,樓宇面向廣場一側設計了不同標高的退&,頂部採用外挑樓板設計,這讓學生在廣場上既有開闊的視野,又可享受建築下的陰涼,提升戶外運動時的舒適度和參與度。此外,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項目還保留廢棄礦坑並改造為湖泊,以此增加校園裏的藍綠空間。
“在戶外熱舒適度方面,海南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商業區建築之間缺乏&&,沒有形成物理意義上的‘商圈’,無論是日間人群聚集密度、商業停留時間、空間使用效率等都比較低。社區、學校、交通站點、旅游景區等也缺乏納涼設施或納涼點。”林光明説。
5月20日,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海南“清涼城市”建設相關工作,指出要進一步明確試點任務,結合不同城市發展定位、不同城市場景、不同行業領域開展試點,打造清涼商業街區、清涼旅游業態,推動“涼資源”轉化為“熱經濟”。
下一步,儋州將綜合利用綠植、城市有蓋空間、科學建築形態和布局等手段打造“清涼城市”,讓市民游客在炎熱天氣下也能夠舒適地活動,以此增加人氣、激發活力,帶動經濟發展。“未來我們還將嘗試在儋州洋浦引入更多水系,通過增加藍色空間提升舒適度。”林光明説。(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劉夢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