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洋浦推進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服務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和船舶大型化發展需要
從海底,打通一條進出港“海上高速”
2月9日,距離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不足1公里的海面上,洋浦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現場,“浚海5”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挖泥長黃光勇坐在疏浚&上緊盯屏幕,雙手操作手柄和按鈕,進行清淤作業。
正在進行的海南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是服務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一項關鍵工程,將新建4個20萬噸級、1個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建成投産後預計新增集裝箱吞吐能力550萬標準箱。巨大吞吐量,需要通暢的航道作為保障。
“浚海5”操作間距離海面約有四五層樓高。從這裡看,海面風平浪靜,但實際在海面下不斷有泥砂被吸到船艙。隨着黃光勇雙手不停點擊搖擺,屏幕上清淤量等數據不斷增加,船體的泥泵艙內泥砂和着海水持續涌進。
“在看不見的海底,清淤船有兩隻巨大的耙爪,就像挖掘機的挖鬥一樣巨大,一次次扎進淤泥裏,把泥挖松,再由專門的管道吸到船上來。”黃光勇解釋“浚海5”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工作原理。
他介紹,泥砂到了船艙後還需進行沉澱,將多餘的海水過濾流回大海,泥砂則暫存在艙內。待存儲數據顯示船艙將滿,再將船開至指定地點放淤清理。
“我們現在是在把一條小路拓寬成海上高速公路。”作為施工方,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洋浦港航道改擴建工程項目書記彭波介紹,航道改擴建工程航道全長13公里,他們所負責的SG01標段主要施工內容有圍堰工程、疏浚工程、導助航工程,眼下正在快速進行的便是疏浚工程。
肉眼看不見的海上航道深淺,對行船來説卻至關重要。在施工開始前,通往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航道的深度不足8米,限制了大宗船舶安全到港。
航道改擴建要把航道挖深、挖寬,為大型船舶安全到港掃清障礙。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最大優點就是快速高效。”彭波介紹,該裝備擁有先進的動力定位和動態航跡系統、疏浚集成控制系統、三維疏浚軌跡跟蹤和記錄系統等多項自動化控制技術,信息化、自動化程度高,具備疏浚、吹填、過駁及回填等功能,能夠僅靠一艘船就完成多項工作,施工效率更高。
2024年3月航道改擴建工程開工以來,項目施工方先後投入包括“浚海5”在內的3艘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持續在海上展開作業,至今已經完成疏浚總量的65%,預計今年5月可全部完成,6月可實現交工驗收。
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洋浦港區航道能級,滿足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和船舶大型化發展需要,提升洋浦港在東南亞海運主航線中心的國際航運樞紐地位,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助推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