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30年,“地對空”的安全守望-新華網


勞動者之歌|30年,“地對空”的安全守望

2024-10-03   08:19:02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新華社海口10月2日電(記者趙穎全 黎多江)“今年10月20日就退休了,18歲來海南,轉眼40多年過去了。”葛志平18歲到海南當兵,部隊服役13年,1994年轉業到三亞空管站,一幹就是30年。談到退休後的願望,他坦言,想回到湖南老家照顧父母,“一直沒能在父母身邊盡孝,不能留遺憾。”

  “剛轉業到單位時,領導派我到抱龍導航&,説適應不了就回來。”講起這段難忘的歲月,葛志平眼眶紅了起來, “一路走來不容易,女兒8歲時,因為工作調整才回到市區讀書。”問到中途是否想過離開,葛志平目光堅定地説:“從來沒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

  抱龍導航&因抱龍村而得名,建在偏僻山區,海拔200多米,距離三亞市區30多公里,“進山是盤旋曲折的土路,下雨天,河水上漲,出不去也進不來。”

  第三年,為了支持葛志平的工作,在尖峰嶺林業局教育科上班的愛人劉順泉申請辦理停薪留職,帶着剛滿2歲的女兒,隨夫上山,一住就是5年。

  “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是摩托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葛志平回憶,在1998年,一次到山下國營南島農場買菜回導航&的路上,突降暴雨,道路泥濘,車子打滑,一家三口直接摔到泥坑裏。“爸爸把我的臉都摔沒了。”滿臉是泥巴的女兒笑哈哈地説,夫妻倆一聽,也樂了,扶起摩托車,在風雨聲中繼續向着導航&前進……

  “我愛人很偉大,無怨無悔支持我的工作,還救過我的命。”葛志平感激地説,2000年,自己因病一度休克,劉順泉把葛志平送到南島職工醫院。

  “你這是惡性瘧疾,晚來一些,瘧原蟲進腦就沒命了。”醫生簡單化驗完血後説,“這是因為長期在山上工作的原因,被蚊子叮咬傳播得來的,幸虧你體質好。”

  “有苦有樂,苦中作樂。”回憶起這8年時光,葛志平是這樣總結的。他説“樂”不僅是自己有一個溫馨的小家,還遇上當地淳樸厚道、心地善良的村民,大家互幫互助,一起走過艱苦的歲月。

  “沒有那麼好的村民,我們扎根不了那麼多年。”葛志平笑着説,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經常電話&&,不忙時也會聚在一起小酌兩杯。

  2003年,為了給南海領空飛行安全提供可靠的空中交通管制保障,國家決定建設西沙雷達站,葛志平離開抱龍導航&,下山進海,繼續投身民航事業。

  “本以為是件美差事,沒想到比山上還苦。”葛志平笑着説,西沙雷達站籌建之初,交通非常不便利,吃住都得靠其他單位幫忙,條件異常艱苦。

  為了讓雷達站盡快投入使用,給飛機裝上“眼睛”和“耳朵”,烈日當空,籌建隊伍在滾燙的沙地裏,拉設備、接電纜、搭架子、調信號……渾身被汗水浸透,衣服上的鹽漬一圈一圈、一層一層,臉龐曬成紫紅色。

  經過9個多月奮戰,2004年,西沙雷達站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在南海領空上航行的飛機,像鳥兒一樣安全自由地飛翔。

  “換電線時,先拍照記錄,再接線時就不會錯了,記得斷開保險絲。”從西沙回來後,葛志平調到了技術保障部,負責電力設備保障工作,這是他細心叮囑徒弟陳亮維修電路的工作場景。

  “南山雷達站、鳳凰導航&、西近導航&、馬嶺雷達站……”葛志平在它們之間來回“穿梭”,歲月在指間悄悄溜走,再回首,22年又過去了。

  “1994年時,一天飛機起降量最多不超過10架次,而現在最多時一天達到了450多架次。”站在三亞空管站的塔&上,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盡收眼底,飛機在不遠的跑道上忙碌地起飛降落,這位見證中國民航事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安全衛士”感慨:“30年來,沒有出現任何安全事故,這是對我們工作莫大的認可。”

  “我們就像是飛機的‘眼睛’和‘耳朵’,必須站好最後一班崗,守護飛機的平安。”在塔&上望著消失在天空的飛機,葛志平收回遠眺的目光。

  談到現在家庭情況時,葛志平欣慰地説:“愛人後來調到三亞當老師,現在已是海南省的特級教師,女兒也考進了教師隊伍,去年結婚,今年孫女出生,三個月大。”

  “葛叔,下午一起去馬嶺檢修發電機可好?”年輕人的聲音打破葛志平難得的閒情逸致……

  “好嘞!”葛志平立馬回復道。(參與采寫:劉正 王其江)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