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上樓”耕海 打造海産“硅谷”-新華網


文昌:“上樓”耕海 打造海産“硅谷”

2024-08-19   08:23:31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八月十七日,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文昌鯤誠現代化海水養殖創新産業園工作人員在喂養東星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原題: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科創賦能綠色轉型

  “上樓”耕海 打造海産“硅谷”

  “再過十幾天,這批東星斑就能上市了。”8月17日11時許,位於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以下簡稱文昌馮家灣産業園)的鯤誠現代海水養殖創新産業園(以下簡稱鯤誠養殖園)車間裏,負責人徐冠軍抓起餌料朝八角形的魚池撒去。霎時間,魚兒跳躍、池水翻涌、水花四濺。

  鯤誠養殖園入駐文昌馮家灣産業園一年有餘,即將迎來第六批收穫。相比起傳統養殖,這樣的養殖效率讓徐冠軍直呼:“不敢想。”

  和“住在”車間裏的東星斑為鄰的,還有“喝”着循環水的東風螺、在恒溫池裏“恣意游走”的南美白對蝦、享受着科技光照的海葡萄等十多種水産品,這些選育出來的優良水産品正從文昌馮家灣産業園走向全國——甩掉過去粗放式養殖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水産漁業在這裡展現出現代化新面貌,昔日的“蝦苗谷”如今有了“水産硅谷”的稱號,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讓發展新質生産力更為具象。

  綠色轉型

  養殖“上樓”效益攀升

  不就是養東星斑嗎,是什麼讓養殖老手徐冠軍“不敢想”?

  答案就在車間裏。

  數千平方米的車間裏,24口八角形魚池整齊排列,一條條肥美的東星斑在其中靈活地游動。工作人員楊昌裕在進入車間工作前,也是一名養殖戶。他注意到,傳統的養殖更加粗放,受季節影響較大,病害也難以預防,東星斑魚苗成活率僅有六七成。

  “但‘上樓’飼養的東星斑有了技術的加持,成活率高達95%,且養殖時間縮短一半,産量提高了3倍到5倍!”楊昌裕解釋,和傳統的露天養殖相比,車間養殖降低了颱風、雨水對東星斑生長的影響,利用專利技術模擬的深海養殖環境也更適合其生長,且魚池水溫也可以保持恒溫。“生活環境‘安逸’了,成活率自然就高了,經濟效益當然更高。”楊昌裕説。

  從露天養殖到車間養殖,鯤誠養殖園經濟效益的提升是文昌馮家灣産業園産業轉型的縮影。

  得益於海南島東北部海灣的純凈海水和平穩的海灣環境,馮家灣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了不少蝦苗繁育企業的注意,被譽為海南的“蝦苗谷”,當地居民“用蛇皮口袋裝錢”的故事曾膾炙人口。不過“靠海吃海”的運作模式過度使用海洋資源,使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整治、轉型迫在眉睫。

  如何既要環保,又要經濟效益?文昌探索起綠色轉型新模式——在清退數千戶養殖戶的同時,利用沙港崀地區近7000畝國有土地蓋起了樓房。這些樓房,如今正是水産養殖的新陣地,已吸引51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帶來項目54個,總投資額約76億元。

  一棟棟水産養殖示範廠房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魚蝦螺成功“上樓”。文昌馮家灣産業園創新的多層養殖模式不僅穩定可靠,也讓同等面積的土地産出提高六成以上,養殖效益呈倍數放大,養殖的水産品質量和産量也更加有保證,實現了綠色轉型促進漁業增産增效。

  靠海吃海

  用清水更要“還”清水

  清澈的海水和車間裏養殖的海産品有什麼樣的關聯?在文昌馮家灣産業園海水取水泵站的泵房內,取水指令剛一發出,水泵就開始加壓提水,蓄水池內很快就涌入清澈透亮的海水,繼而分流到各個需水項目上。

  “園區已經投産的養殖項目,以及參與‘上樓養殖’的養殖戶,全都用上了海水養殖。”文昌馮家灣産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林尤鬱説,2023年5月通水的海水取水工程已經成為園區養殖的用水來源,“統一取水、排水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防止近海養殖帶來的污染”。

  據介紹,文昌馮家灣産業園海水取水工程從園區向海裏舖設了管道,統一從近海2公里、海平面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以供整個園區的海水養殖使用。

  在鯤誠養殖園的養殖車間裏,養殖尾水的處理過程一目了然:排出的尾水經過第一層過濾,會濾除明顯的殘渣,繼而進入裝有過濾網的水池內進一步處理。此後再經過生物和微生物凈化,達到檢驗標準的水才能從車間排出。

  林尤鬱説,養殖尾水一共經過“養殖戶(養殖企業)預處理+生態攔截溝渠+魚蝦貝藻凈化+固化微生物強化處理”四級凈化,達到海南省《水産養殖尾水排放標準》一級排放標準後,才能經周邊河道進入海域。

  目前,文昌馮家灣産業園海水取水工程已經實現對園區內養殖用水的全面供給,進一步助推園區朝着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前進。

  科技賦能

  産業升級更有底氣

  位於文昌馮家灣産業園的海南海王星水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王星公司)養殖廠房內,十多個藍色海水養殖池整齊排列,數不清的石斑魚苗游弋其中。

  “作為一家賣種苗為主的企業,怎樣提升出苗率一直是我們要克服的問題。如今經過技術攻關,我們取得了新突破。”看著滿池的魚苗,該公司副總經理鄭培説,技術突破使石斑魚苗不僅實現了全人工工廠化繁育,出苗率還提高了5倍。

  種苗問題一直是石斑魚養殖行業的痛點,依照傳統露天養殖,平均出苗率不足10%。現在,海王星公司已實現出苗率達到60%。

  如何實現大幅提升?這讓海王星公司總經理洪宜展想起公司入駐之初,曾因繁育技術不成熟,出現過第一、第二批種苗出苗率不理想的情況。

  “當時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問需求,我們就把出苗難的問題跟他們説了,真給産業發展帶來了轉機。”洪宜展回憶,由園區管委會出面牽線,很快幫公司&&上海南大學等院所展開闔作,技術人員刻苦鑽研、突破技術難關後,第三批出苗率有了顯著提高,也促成了目前達到的成果。

  而在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養殖場裏,每一隻種蝦都佩戴着一隻專屬的橙色“眼環”,上面的條碼記錄着這只種蝦的基因測序報告。

  “有的蝦長得快,有的蝦抗病強,通過基因檢測,園區引進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能對每只蝦的‘天賦’瞭如指掌,再讓它們‘強強聯姻’,優選出青出於藍的後代。”該公司項目經理何強説,過去育一個良種需要六七年,現在隨着技術和設備的優化升級,周期已經縮短至兩年。

  “科技正在賦能園區發展提質增效,我們更要以技術創新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文昌市副市長韓亮&&,當前文昌馮家灣産業園突出科技引領,正依託海南(文昌)漁業創新研究中心加快推動“揭榜挂帥”項目成果轉化,服務生産主體發展,並加快建設智慧漁業&&,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産力和園區經營管理效率,讓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成果落到實處。(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