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産業興要靠種業“芯”-新華網


萬寧:産業興要靠種業“芯”

2024-06-11   08:17:23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位於萬寧市東澳鎮的林蘭集團林寶種業有限公司藍田綠色種業基地,工作人員在查看紅瓜子斑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原題:萬寧打造“種質資源優化+工廠規模繁育”模式,助推海水養殖高質量發展

  産業興要靠種業“芯”

  綠色環保材質的圓形標準化魚池中,一尾尾魚兒游得歡快。日前,在萬寧市東澳鎮藍田村萬寧林蘭水産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蘭公司)的藍田綠色種業基地裏,忙活在剛投産月余的全循環水標粗車間中,林蘭公司建設負責人李林説:“這些魚兒名貴得很!”

  貴在哪?“人工繁育少,市場價格高。”林蘭公司養殖負責人劉青道出其中緣由。

  原來,這魚叫紅九棘鱸,俗稱紅瓜子斑,是石斑魚中較名貴的一種。多年來,市場供應僅靠野生捕撈,缺口很大。但在林蘭公司基地裏的,是中國大陸地區成功人工繁育的首批紅瓜子斑。“人工養殖的紅瓜子斑市場售價在350元左右一斤,價格高,需求大,市場前景廣闊。”劉青説。

  劉青算了筆賬:首批人工繁育紅瓜子斑約2萬尾,目前已長到1.8斤至2斤左右,預計4個月後即可達到商品魚上市標準,以每條2.5斤、每斤350元的價格粗略計算,這批魚産值能超過1700萬元。

  名貴野生魚如何實現了人工繁育?這要從2020年林蘭公司牽手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産研究所陳松林院士説起。當時,雙方牽手是為了突破另一名貴海水魚海南東星斑養殖繁育遇到的瓶頸問題。

  “在院士團隊的科研力量支持下,我們投資2000多萬元收集了不同的東星斑親魚9000尾進行實驗。”林蘭公司總經理吳山健豪説,陳松林院士團隊為親魚植入個體識別芯片,通過DNA基因檢測篩選優良抗病性品種,再進行種苗繁育。去年6月,東星斑苗種規模化繁育與種質創制項目通過驗收,東星斑苗種存活率提高到60%至75%。在此基礎上,2023年11月,雙方又共同攻克了紅九棘鱸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技術,為萬寧石斑魚養殖産業注入新活力。

  為了更好地養殖東星斑、紅瓜子斑這些高産值魚類,林蘭公司投資建設了兩個全循環水標粗車間,實現自動補水、自動排污、自動恒溫、自動監測等功能,提升了智能化、智慧化、現代化養殖水平。此外,該公司還規劃建設多功能孵化池、規模化養殖廠等産業配套,竣工投産後可實現年産優質東星斑、紅瓜子斑、小金槍魚種苗4000萬至5000萬尾、養殖東星斑及紅瓜子斑成品魚150萬尾,總産值將超過14億元。

  在萬寧成功繁育的名貴魚類還不止於此。依託集美大學水産學院科研力量,山根鎮海南萬寧高值海水魚苗種科技小院已實現人工繁育海水魚33種,其中20個品種為國內首次實現人工繁育,正帶動新的海水魚養殖産業逐漸興起。

  如今,依託萬寧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瞄準東星斑、鰤魚這“兩條魚”産業,萬寧引進各類專業科研力量,以“企業+政府+院士團隊”模式搭建水産科創服務&&,不斷推進種質資源優化,從而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正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一種樣板。

  “包括林蘭公司的藍田綠色種業基地在內,目前推進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包含山根、和樂、萬城、東澳4大片區,引進黃海水産研究所、集美大學、海南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全力突破東星斑、鰤魚、紅瓜子斑等相關産業發展瓶頸,助力海洋漁業健康發展。”萬寧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萬寧引導科研機構和入駐企業合作成立海南省院士團隊創新&&、全國重點實驗室萬寧魚類種業研發基地和萬寧市魚病檢測中心等9個産學研基地、技術示範基地,打造了海水種苗選育實驗基地,引進世界各地優質東星斑種魚進行基因篩選、雜交培育。2023年,萬寧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主導産業全産業鏈實現産值56億元。

  在種質資源優化的同時,萬寧還以“種質資源優化+工廠化規模繁育”模式,探索一條以種質資源優化提升、養殖向工廠化集約、養殖技術創新引領全産業鏈提質增效的科技興園之路,全方位推進海水養殖産業鏈高質量發展。目前,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萬寧正在和樂鎮推動工廠化養殖産業園建設、將洲仔島海洋牧場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推廣水産養殖尾水治理新模式等,推動本地海洋漁業轉型升級。(記者 李豌)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