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鄉村振興成效如何?破解産業難題有沒有真招數?到擂&上試試身手,便可見真章!
8月15日上午,在海南省政協禮堂裏,一場圍繞海南省“三個專項行動”成效展示的擂&賽熱烈開展。比賽的題目很明確——聚焦脫貧人口收入增長促進、幫扶産業提質增效、駐村幹部能力作風提升“三個專項行動”。打擂選手是來自我省18個市縣的縣委副書記或副市(縣)長。他們逐一登&,比拼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亮點。
“在三亞崖州區,有一群‘博士村長’。從去年開始,一共有179名農業博士,組成25個‘博士村長’服務團。崖州區共有537戶脫貧戶,脫貧戶持續增收壓力大。這些博士村長來了之後,局面為之一變。”率先登場的三亞市委副書記尚林講述了“博士村長”的故事,立即吸引住了觀眾們。
“博士村長”的故事,從一個個具體的産業難點中展開。抱古村睡蓮種植扶貧産業項目面臨品種單一、效益不高問題;鳳嶺村脫貧戶張秋瑜種的百香果越長越小、越結越少,一度急得團團轉;城西村農戶種完冬季瓜菜後,不願再種水稻,導致出現季節性撂荒情況……小到農戶增收難點,大到産業提質增效,在“博士村長”的幫助下,一個個問題得以解決。
像這樣破解産業發展難題的故事還有很多。根據比賽規則,每個市縣有5分鐘的答題時間,時間雖緊湊,但&上選手們從容淡定,將本地鄉村發展的特色亮點娓娓道來。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産業發展,關鍵在於做好“土特産”文章。海口三江鎮茄苪村,曾因資源特色不突出、缺乏産業、村幹部不夠團結等問題,成為貧困村。通過抓好黨建、找準産業、科技支撐、樹立品牌,茄苪村借助蓮霧産業,實現華麗蝶變。“蓮霧種起來,村民富起來,村幹部幹勁更足,帶領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民風治理,村莊美了、民風好了,村民還吃上了旅游飯。”海口市副市長王和嬌説。
推動破解産業發展難題過程中,各市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和亮點。當天擂&上,選手們一一亮出促農增收、發展産業的“十八般武藝”。
“鄉村振興要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上下功夫。五指山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全力打造三片‘黃金葉’,助力農民增收。”五指山市委副書記林方江説,今年上半年,五指山市農民收入同比增長8.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手指檸檬、燕窩果、馬梅果……這些琼海引進的新奇特“洋水果”,成為深受大眾喜歡的“網紅果”。琼海市大力扶持本地企業“世界熱帶水果之窗”,強化産業聯農增效、帶農增收,讓“網紅果”變成了“致富果”。
剛剛落幕的文昌“村VA”活動,場面熱鬧非凡,成為今年仲夏海島的一道別樣風景線。“‘村VA’場內精彩不斷,場外商機無限,我們借勢打造‘消費助農大集市’,讓老百姓和脫貧戶展銷土特産品,‘村VA’收穫近8億人次線上點擊量的同時,促進線下農産品銷售收入達250萬元,有效推動消費助農。”文昌市副市長韓亮説。
鄉村振興,幹部能力提升是關鍵。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通過開展“親加奔”活動,號召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基層,走村串戶,使幹群一道摸清各村産業發展現狀,共商良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等,引導産業走上可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儋州市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鄉鎮書記搶招商、拼經濟、比服務,27個優質産業項目紛紛落地,受益人口超8萬。
這場擂&賽,選手們既亮絕活、曬家底,也正視問題,積極整改。“6月25日,在全省鄉村振興問題整改推進大會上,陵水作表態發言,‘倒數第二名’猶如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我們縣委、縣政府一班人的頭上,砸在陵水全體鄉村振興人的心上。”陵水黎族自治縣委副書記肖峰&&,該縣直面問題、知恥後勇,在深刻反思、剖析原因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能力作風提升專項行動50天攻堅計劃,解決能力問題、整肅作風問題。
此次擂&賽分為視頻展示和現場講演兩個環節,在每個市縣的視頻展示時,同時出現市縣“三個專項行動”與全省進度對比表,以便於評委全面綜合考量與了解各市縣行動成效,進行現場打分,最終形成擂&賽結果。經過一上午的激烈比拼,最終海口、保亭、儋州名列前三。
省鄉村振興局督查考核處(審計處)處長林雪波&&,通過開展海南省“三個專項行動”成效展示擂&賽,將進一步壓實各級各部門的主體責任,抓好問題整改。同時提供一個展示&&,讓各個市縣充分總結提煉當地發展的經驗亮點,以便在全省範圍推廣。(記者 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