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碎石地里長出百萬元牛油果産業-新華網


琼中:碎石地里長出百萬元牛油果産業

2023-08-05   09:23:30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琼中南吉村專家型駐村幹部發揮農技力量,化土地劣勢為種植優勢

  碎石地里長出百萬元牛油果産業

  “一共6個品種,其中桂墾大2號、桂墾大3號等品種長勢好,7月初就已成熟;哈斯等品種的果實10月會陸續成熟。”8月2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南吉村,跟隨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李學在牛油果基地查看果樹長勢。

  這批牛油果樹是2021年11月種下的。當時,在村民的支持下,李學向陽江農場盤下南吉村附近100畝地,種植牛油果。如今,首批栽種的牛油果樹已長到近2米高,並陸續開始挂果。

  別看眼前一片豐收的景象,此前,由於歷史原因,這片土地曾經開設石場,留下滿地難以清理的碎石,並不具備發展産業的條件。

  “這是南吉村發展集體經濟的一個痛點。”李學告訴記者,村裏沒有多餘的土地,附近價格低、條件好的土地也不多,“找來找去,只有這裡性價比高,稍加改造能實現復耕。”

  改造土地正是李學的強項,派駐到南吉村前,他是琼中農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的農技專家。租下土地後,李學組織工人用挖掘機盡可能鏟走碎石,並填上一層薄薄的土,便於果樹扎根。

  “碎石既是劣勢,也是優勢。”李學説,牛油果樹最怕土壤積水造成根腐,種在碎石地排水快,難點在於土地肥力不夠。

  “不過我們有‘秘密武器’。”李學撥開靠近地面的枝葉,向記者展示自己設計的一套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成行排列的塑膠管網,每棵果樹根部都預留一個小分支,端口還裝了小小的水龍頭。

  近兩年來,李學根據當地降雨、土壤有機質、牛油果樹長勢等情況,調配含有機肥的水溶液,安排工人定時定量為果樹澆水施肥,保障果樹茁壯生長。

  “實際上,我們是經過充分分析本地的氣溫、降雨、土壤有機質含量等數據,綜合考慮種植難度、前期投入等因素,最終選擇了牛油果。”李學介紹,南吉村附近就有種植牛油果的歷史。此前他在村莊附近的大豐農場考察時,偶然發現曾有2名老職工在10年前隨手栽下兩株牛油果樹,僅是粗放管理就能長得高大繁茂,結的果子豐碩可口。

  更重要的是,牛油果是不折不扣的“致富果”。李學算了一筆賬:“與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相比,海南種植同一品種的牛油果,可以提前1個多月上市,收購價最高達30元/公斤,最低也有15元/公斤;進入豐産期的牛油果樹最高畝産量可達3500公斤,最高畝産值可達8萬元。”

  儘管是摸着石頭過河,但經過李學的一番分析,村民們都十分支持。“以前沒聽説過牛油果,但書記説能種、能賺錢,我們就跟着幹。”村民鐘耀開説。

  2021年11月,李學統籌琼中縣委組織部下撥的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租賃土地,搭建灌溉施肥設施。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南吉村獲得一批價值10萬元牛油果樹實驗用苗。李學制定方案,將不同品種混合栽種,用於實驗不同品種的長勢、挂果率,比對經濟效益。

  如今,經過近2年的科學栽培管理,牛油果産業初見規模,預計2024年正式投産,2026年達到豐産期,豐産狀態可持續25年。“根據我們估算,2025年就能回本,進入豐産期以後村集體每年至少獲利200萬元。”李學高興地説,該基地還陸續被評為2022年全國基層農技科技示範基地和琼中牛油果産業發展科研示範基地,為全縣發展牛油果産業提供科學依據。

  今年,鐘耀開等6名農戶也跟着李學種了30畝牛油果樹,南吉村正實現從低效的傳統農業向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過渡。産業發展模式成熟後,村委會計劃陸續發動20名農戶種植600畝牛油果,帶動群眾增收。(記者 劉寧玥 通訊員 袁杏璽 陳琼遠)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