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科學謀劃推進傳統種養業轉型升級

2022-12-26 09:21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陵水科學謀劃推進傳統種養業轉型升級

  産業謀劃“有實招”助民走上“致富路”

  12月21日上午8時,走進陵水黎族自治縣隆廣鎮小黃牛養殖産業示範基地裏,一頭頭小黃牛膘肥體壯、毛色光亮,“哞哞哞”的叫聲此起彼伏。

  牛欄前,飼養員黃法雄正將攪拌完的飼料逐一投放到喂食槽裏,並仔細查看黃牛的飲食情況。黃法雄是該鎮新光村村民,如今在基地務工的他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借助村企合作的方式,來自全鎮6個村委會的771戶脫貧戶成為了該基地的“合作股東”,享受着基地年收益分紅。

  據悉,隆廣鎮有着良好的養牛基礎,但由於農戶養殖技術和方式較為傳統,缺少科學管理,經濟效益不高。對此,2020年,陵水將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下簡稱“銜接資金”)350萬元入股海南瑞洲牧業投資有限公司,按照“龍頭企業+村辦企業+脫貧戶”的産業幫扶模式成立了小黃牛養殖産業示範基地。

  “基地目前佔地約60畝,包括現代養殖牛舍、飼料倉庫及配套設施等,可達到存欄量500頭,年出欄1000頭的養殖規模。”海南瑞洲牧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雲彩介紹,除了約定的每年35萬元保底分紅以外,公司還採取“小牛農戶養,大牛企業育”的分段互養模式,不僅指導農戶科學養殖黃牛,還提供優質種苗、疾病防治技術、科學飼料配方等,提高全鎮黃牛養殖的整體利益和抗風險能力水平。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小、弱、散、亂”一度是陵水傳統種養類産業的痛點,為此,陵水縣委、縣政府一方面加強産業規劃指導,圍繞“創新”“特色”做文章,另一方面選準産業發展方向,圍繞“技術”“生態”突重圍,科學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除了技術瓶頸之外,傳統種養産業可能還會受制於市場價格、倉儲物流、用地技術等因素。針對後者,陵水跳出傳統思維,以銜接資金投入+土地作價入股的方式發展公共服務類産業項目。

  “公共服務類産業不但抗風險能力強,而且幾乎不受自然災害與市場波動的影響,維護所需的人力物力較少。”陵水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吳石鳳坦言,此類項目既保證資金安全、促進資産升值,同時也推動了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2021年5月正式開業的光坡鎮港坡村農副産品交易中心,就是一個有力寫照。當前,該鎮採取“政府+村集體+脫貧戶”的模式,由鎮政府指導海南港和實業有限公司進行運營管理,對港坡村脫貧戶進行差異化分紅。

  現階段,該項目吸納勞動力就業150人,提供的30個臨時攤位也暢通了自種散養戶的農産品銷售渠道。項目後期還將積極謀劃冷鏈倉儲及物流配送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聖女果等光坡特色農産品“走出去”的問題。

  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群眾增收雙贏,同樣是産業謀劃的題中之義。曾經,新村潟湖因漁排無序養殖受到嚴重污染,在清除漁排,退塘還林還濕的同時,如何讓沒了漁排、漁船的漁民找到“新飯碗”。

  為此,陵水按照“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總體思路,推動漁民轉産轉業,打好産業轉型翻身仗。

  一是依託南灣猴島4A級景區資源,鼓勵漁民就近自主創業就業。在周邊打造疍家風味餐飲聚集地和夜市小吃一條街等。二是規劃好漁民養殖區域,科學規範化管理,同時投入1500萬銜接資金與龍頭企業合作發展鄉村振興深水網箱養殖合作項目,開拓深海養殖市場。三是將傳承保護髮展疍家文化與漁民轉産轉業相結合,新村鎮引導漁民成立疍家漁排協會,利用原有漁排改造升級成950平方米海上疍家民宿及5000平方米海上休閒垂釣平台,打造獨具疍家特色文化內涵的民宿及別具風味的疍家美食,依託“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疍家文化主題休閒旅游圈正逐步形成。(記者 王迎春)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23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