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探索污水治理的“生態療法”

2022-07-13 08:36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澄邁探索污水治理的“生態療法”

  整治黑臭水體 水生植物“立功”

  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7月7日,走進澄邁縣金江鎮夏富村,一處有花有草、水清岸綠的“景觀池”格外吸引人,周邊房屋依水而建,居民在這裡臨水而息。

  但在村民的記憶中,夏富村的池水並不是一直這樣清亮。“整治之前,是個污水塘,水面上經常漂浮着一些生活垃圾,周邊雞鴨糞水都往這裡排放,臟、亂、差的環境讓村民避之不及。”夏富村黨支部書記王曉嬌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住得離池塘稍近些的村民都不願意開窗——味道太臭,蚊蟲也多。

  昔日“臭水池”如今變成村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得益於澄邁縣縱深推進“治水”工作。澄邁縣以項目建設方式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將夏富村等5處黑臭水塘納入一期項目,遵循“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的技術路線進行系統化治理,在水體內種植綠化植物和水生植物,幫助凈化水質,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此處池塘主要以種植美人蕉、再力花和菖蒲為主。”澄邁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瑞平説,在黑臭水體整治中,生物治理必不可少,栽種沉水植物,依靠植物“吃掉”水裏的污染物是該縣目前採用最為廣泛的生物治理方式。

  同時,為擴大水生植物的面積,澄邁縣利用當地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採用人工浮島栽植水生植物。

  “我們在投放生態浮島時,為加大接觸面積,將每一個花盆底部打洞,固定在浮島的窟窿中,利用浮力原理,生態浮島可以漂流至池塘的每個角落。”在澄邁縣金江鎮封克村,趙瑞平指着不遠處正在放置狐尾草的生態浮島告訴記者,生態浮島對水質凈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係吸收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減輕水體由於封閉或自循環不足帶來的水體腥臭、富營養化現象,尤其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在澄邁縣,這樣的變化並非孤例。

  “水生植物和水體整治是互為作用的關係,比如夏季雨水多,雨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匯入河道後會污染水體,但這些污染物正好成了水草的‘食物’,水體整治後,水體透明度增加,水生植物可以更好地接受光合作用,生長茂盛的同時也會更好地凈化水質,使得水體逐漸恢復自凈功能。”趙瑞平坦言,很多水體在整治以前已經喪失了水體功能,不會生長水生植物,整治完成後,通過栽種水生植物,可對水體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

  趙瑞平&&,未來,這些會“吃”污染物的凈水植物,在助力“黑臭水體”治理的同時,也在積極構建清水型生態系統,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記者 高懿)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2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