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15天化解13年信訪積案,提振企業投資信心

2022-07-10 09:13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儋州15天化解13年信訪積案,提振企業投資信心

  喚醒19.19畝“沉睡地”

  “一‘睡’13年,這塊地終於‘醒’了。” 7月8日下午,在儋州市那大鎮伏波西路一塊三面被建築包圍的荒地旁,鄭財金難掩激動之情地説。“釘子戶”搬走了,他正安排人手清理平整土地,加緊籌備項目開工事宜。

  2009年,鄭財金擔任總經理的一家實業投資公司依法取得了這塊面積為19.19畝建設用地的使用權,計劃建設商品房。但是,地塊上有兩戶村民拒不搬離,企業投資計劃被迫擱淺。

  讓鄭財金沒想到的是,這一擱淺就是13年。

  鄭財金説,當年,該地塊所屬軍屯村兩戶家庭已領取徵地補償款568113 元。但由於當時徵地檔案管理不規範,材料缺失無法證實,兩戶家庭以此為由,拒絕配合清理該地塊地面建築和青苗,“卡住”了項目建設計劃。

  “企業當時為取得這塊地,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遲遲無法動工,這讓我們面臨了很大壓力。”13年來,鄭財金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催一下相關部門。但因涉案金額較大、證據材料不全,村民拒不配合,問題始終無法妥善解決。

  “企業最初有6個投資人,有省外的,也有海南的,因項目建設停滯不前,最後只剩下2個投資人還在苦苦堅持。”鄭財金説,那時想,“等這事兒一了,我們就撤出儋州”。

  今年6月,鄭財金看新聞得知,海南正在開展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百日攻堅行動,他撥通了信訪部門的投訴電話。

  信訪件很快被轉至儋州,儋州市委相關負責人主動認領了這宗信訪“積案”,結合全省能力提升建設年暨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要求,全程跟蹤督辦,依法依規從快“破案”,切實助企紓困,優化營商環境。

  這塊難啃的“骨頭”,一開始就讓承辦該案的那大鎮黨委書記程建華碰了一鼻子灰。程建華組織兩戶家庭協商時,對方仍然拒不配合,並提出,“要麼出示當年徵收憑據,要麼再給予徵地補償,否則不搬離該地塊。”

  但徵收檔案一直沒找到,相關部門也不可能重復補償,事情陷入“死循環”。

  為了破解“僵局”,程建華迅速組建工作專班,一方面繼續和兩戶村民協商,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背後,程建華做的工作更多,在了解案情的基礎上,決定兵分兩路。

  一個工作組進村入戶摸底調查,實地走訪當年的村幹部和知情人。“不少當事人已經找不到了,但工作組還是想盡辦法找出‘人證’。”程建華説。

  另一個工作組則負責尋找“物證”。軍屯村村幹部林小龍和六七個同事,開始翻閱該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部存檔資料。全村十多個資料櫃,材料壘起有一人多高。“我們一開始也是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林小龍説,沒想到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后,他們意外找出了一份和兩戶家庭相關的徵地材料。

  正是這份關鍵材料,為接下來的協商找到了“突破口”。

  “我們也預判了最壞的情況,實在找不到證據,破案工具箱還有‘法律武器’。”程建華介紹,該鎮在法律顧問的指導下,起草了相關法律文書,並向涉事村民講清楚,如果重復領取徵地補償款,有村民舉報或者後來找到證據,一經查實,就涉嫌違法犯罪,涉事村民將負刑事責任,“依法行政,用好法律手段,讓他們充分意識到所需承擔的法律後果。”程建華説。

  在這一系列努力下,經多輪協商,7月6日,兩戶家庭同意搬遷。從接到案件到解決問題,該鎮用了15天。

  “你相信嗎,那大鎮幫我‘要回’這塊地,可我連那大鎮幹部的面都沒見過。”鄭財金説,這件事讓他看到了儋州市委市政府真正改善營商環境的決心,提振企業投資信心。他和投資人已決定繼續留在儋州,將投資1.2億元,在這19.19畝地上規劃建設一個商住綜合體項目,並盡快實現開工。

  “我還要現身説法,動員身邊的企業家朋友,來儋州考察投資。”7月8日,鄭財金接到程建華的“回訪”電話,如是&&。“企業投資,我們當好‘店小二’,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確保企業家投資放心、創業安心、發展順心。”程建華則回道。(見習記者 曹馬志)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8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