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十年來,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萬物有靈 保護有方
琼西北,北門江之上。幾種小小的魚兒,讓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專門為它們修建出一條“VIP通道”。沿着這條2.8公里的魚道,花鰻鱺、海南石鮒等魚類,可以一路洄游,找到自己的“回家路”。
而山那邊,海南長臂猿群家族徜徉在雨林中,迎着朝陽開喉“歌唱”,在樹間覓食打鬧。在多方努力下,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如今種群逐漸壯大,數量增至5群36隻。
萬物競自由,在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有很多。
十年來,我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政策體系,建立並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並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統治理,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取得豐碩成果。
動作頻: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省是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熱點地區之一,也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天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保護,海南一直在行動——
近10年來,我省相繼頒佈和修訂《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等20多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律規章,涵蓋了棲息地保護、保護地建設、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為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法規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縱觀我省各地區、各有關領域中長期規劃,其中不乏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而生態環境、林業、農業、自然資源、海關等部門,既在各自所轄專業領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門“聯動跨界”協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從宏觀到微觀,從頂層設計到系統舉措,從部署到落實,我省瞄準守護生物多樣性靶心,頻頻出招。
生態系統調查評估、物種資源調查評估、傳統知識普查、健全生態監測觀測網絡……一項項經年累月的調查,一組組紮實複雜的數據,見證着我省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監管能力,為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增強“耳目”與“基石”。
這一系列不斷邁出的步伐,旨在以行之有效的措施,讓天然基因庫更加牢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海南路徑”。
成效顯:築牢生態屏障
近日,80多只黃胸鹀現身海口東寨港,讓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團隊頗為興奮。黃胸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列為極危物種,此次發現,刷新了該種群在海口的數量紀錄。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近年來,不止是黃胸鹀,黑臉琵鷺、勺嘴鷸等“稀客”也常臨海南。
海南為何吸引它們“旅居安家”?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安全感”和“魅力”何在?答案在於我省構建的一道道生態保護屏障中——
屏障之一,來自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通過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系列工程,我省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61.5%增至2022年的62.1%,全國排名第三;天然林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實現“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2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生態質量常年為優,中南部山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極重要區比例顯著提升……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要發揮自然稟賦優勢,更要靠科學“藍圖”和落地“路線”。
目前,我省國土空間生態系統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一條條生態紅線,護衛起“綠色空間”。海南省(本島)及近岸海域近1/3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 “一心一帶多廊”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劃框子、建體系,每一步都穩紮穩打。
作為中國第一批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省份之一,海南初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其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面積4269平方公里,佔海南島陸域面積12.06%,其他保護區佔陸域面積約4.2%。我省還充分考慮重要生物地理單元和生態系統類型的完整性,劃定了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
在逐步完善遷地保護體系上,我省積極拯救瀕危物種,建設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遺傳資源繁育基地,推動坡鹿、坡壘、白木香、降香黃檀、野生稻、野生蘭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極小種群物種的遷地保護和種群恢復;不斷加強重要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能力,提升生物遺傳資源持續利用水平。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與管理上,我省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屏障,織密外來生物入侵防範網絡。
接力跑:爭做“優等生”
“今年10月24日是第八個國際長臂猿日,當天在海口舉辦的2022年熱帶雨林國際保護研討會上,宣布成立全球長臂猿聯盟。”全球長臂猿聯盟國際籌建組聯合主席蘇珊·切妮,十分樂於與眾人分享該聯盟成立的故事。
推動長臂猿保護國際交流,是我省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讓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有“國際范兒”的縮影。
近年來,我省積極構建國際交流合作網絡,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定期組織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持續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
在保護之路上,每滴水珠,都將匯聚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潮。
如今,由公眾參與的保護行動日益增多:觀鳥愛好者積極參與越冬水鳥調查等鳥類監測工作;手機應用程序上的“保護地證書”“物種勳章”等互動活動,吸引公眾了解身邊的生態系統和物種……當前,我省建立各方合作機制,引導有關部門、高等院校、企業和民間環保等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參與局面逐步形成。
人人都是踐行者,人人都是受益者。作為生態環境部授予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白沙黎族自治縣今年啟動“兩山平台”試點工作。一座山、一片湖、一畝林、一方田,白沙將碎片化的資源存進“兩山平台”,對其重新定價,實現存量資産、生態資源的價值再造,推動生態變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面向未來,海南也定下“升級”目標——
下一步,我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為目標,統籌謀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藍圖,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工程,逐步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爭做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等生”,建設生物多樣性履約“海南樣板”,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碩成果。
萬物有靈,保護有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上,我省將持續“接力跑”,奔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周曉夢)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