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7日,賀治洲在位於海南儋州的水稻試驗基地對長勢優良的水稻新品種進行收種。
稻種資源的多樣性,使得不斷選育、改良水稻新品種成為可能。在位於海南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就有一支致力於水稻育種的科研團隊。
38歲的賀治洲博士是該團隊負責人。他介紹,尋找稻種資源,是水稻育種工作的重要基礎。只要獲悉哪有優異稻種資源,他們就會趕去收集並帶回鑒定,評價其是否具有高産、抗病蟲等優良性狀,用於選育、改良水稻新品種。
“每一份稻種資源都非常珍貴,多一份稻種資源,改良水稻新品種就多一份可能。”賀治洲&&,他與團隊專家已從國內外收集優異稻種資源2000多份,未來還將繼續尋找。
近十年來,利用稻種資源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生物育種技術,賀治洲與團隊專家改良了已在華南、華中和東北等地廣泛種植的水稻品種30余個。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12月7日,賀治洲走在位於海南儋州的水稻試驗基地調查記錄水稻長勢。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12月8日用微距鏡頭拍攝的賀治洲與團隊專家收集的部分稻種資源(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在位於海南陵水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安馬洋基地,賀治洲記錄水稻育種材料的抽穗日期(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在位於海南陵水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安馬洋基地,賀治洲對水稻育種材料進行葉片取樣(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在位於海南儋州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實驗室進行水稻分子檢測試驗(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在海南白沙調查、收集山蘭稻種質資源(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左)和團隊專家林秋雲博士(右)在海南白沙調查、收集山蘭稻種質資源(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在位於海南儋州的水稻試驗基地對水稻育種材料進行人工去雄,為水稻雜交授粉做準備(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左)和助手在位於海南儋州的水稻試驗基地進行水稻雜交授粉(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賀治洲在位於海南儋州的水稻試驗基地進行水稻雜交授粉(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