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核安全文化媒體行”探訪海南核電綠色發展之路

2022-11-26 20:52   來源: 新華網


“玲龍一號”機組施工現場。新華網發

    如何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在11月24日至25日舉辦的第六屆海南省核安全文化媒體行活動中,海南核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本次活動以“綠色低碳,我們在行動”為主題,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核應急辦公室共同舉辦,來自中央駐琼媒體、省內媒體共約50名記者走進昌江核電廠近距離、多角度地了解核電在能源供應、節能減排、地方經濟上做出的貢獻。

    發展高效低碳的綠色能源經濟

    海南核電基地位於海南省西北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是我國最南端的核電基地。走進核電廠,多用途模塊式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機組正在建設中,正值中午,仍有不少工人在工地上忙碌。

    海南核電正朝着包括全面投産運行的一期工程1、2號機組、二期工程3、4號“華龍一號”機組、“玲龍一號”機組在內的“三堆共建、雙龍齊飛”的格局逐步邁進。

    截至11月23日,海南核電累計安全發電突破600億千瓦時,相當於累計節約標準煤消耗187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萬噸,相當於造林12.7萬公頃,經濟社會和環保效應顯著。而這僅僅是一期工程投産以來取得的成效。未來,基地內在建工程建成投産後,年發電量約達300億度,據測算每年可減少標準煤936萬噸,將對優化海南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起到重要作用。

    形成安全有序的核電管理體系

    通過實地參觀,媒體記者們對海南核電的核安全建設體系印象深刻。在三聯新村的輻射監測子站中,顯示屏上顯示着實時監測數據,在昌江核電廠周邊共有10個這樣的監測子站進行日常監測。距離輻射監測子站不遠處建有一座應急通訊“超級基站”,與其他通訊基站不同的是,在應急情況下,它可保障約3000人正常通訊,時間持續7天。

    據了解,為保護環境,保障公眾安全,自核電項目開工建設伊始,海南省核應急辦聯合海南核電着力推進省內核安全文化體系、核應急預案體系、核應急能力體系建設。目前核應急體系平穩運轉,值班制度有效執行,得到國家核安全局和國家核應急辦一致認可。

    與此同時,海南核電聯合海南省委宣傳部、省核應急辦、昌江縣政府等部門與社會團體,深入開展核電公眾溝通、核電科普工業游等活動,拉近核能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海南核電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緊密圍繞“以核為主、一主多元、協同發展”戰略,堅持以保障核安全為首責,充分發揮央企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配合昌江縣政府,積極推進海南(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産業園建設,深度融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

    目前,在昌江核電溫排水區域的科研試養區內,對海水水質要求極高的白蝶貝已試養成功。昌江核電廠也成為了工業旅游示範點,建成了海南省第一條工業旅游線路,積極融入地方旅游發展。


位於三聯新村的輻射監測子站。新華網發

    距離海南核電廠直線距離3至5公里的海南昌江海尾國家濕地公園內,成群的候鳥在此越冬棲息,核電廠的投入生産並沒有對這片鳥類生存的天堂構成威脅,這有賴於海南核電的安全綠色發展理念。(蔣美玲)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6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