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於萌在三亞將晾曬好的水稻種子裝袋寄回青島。
“90後”女生於萌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耐鹽鹼水稻育種項目負責人,2018年她因袁隆平院士“億畝荒灘變良田“的願景應聘進入研發中心。作為單位唯一一個參與大田育種的女生,於萌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在田間完成,從開荒、播種、插秧、雜交到收穫等。
水稻喜熱,為了加快育種速度,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年猶如候鳥一般,青島三亞兩頭跑,追逐着陽光。每年10月,他們會來到位於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種植新一季的水稻。等到來年春耕時,於萌和同事們把收好的種子曬乾,寄回青島準備播種。種植一季水稻需要約三至四1個月時間,然而一個好的水稻品種的誕生,卻以數十年計。
於萌即將30歲,培育出自己的水稻品種是她的夢想。“我們是最年輕的一代育種人,必須從此刻開始努力”。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2日,於萌(左)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實驗室裏整理種子。新華社發

3月3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查看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收集水稻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右)和同事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收集水稻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右)和同事走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左)和同事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研究水稻長勢。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在三亞的出租屋裏整理水稻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這是在於萌三亞出租屋的陽&上晾曬的水稻種子(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右)在三亞出租屋陽&上晾曬收集的水稻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走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水稻田裏。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2日,於萌(左二)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實驗室裏整理種子。新華社發

於萌隨身攜帶的小包裏裝着田間工作的工具(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收集水稻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做水稻雜交實驗。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右)在三亞將晾曬好的水稻種子裝袋。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做水稻雜交實驗。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左三)和同事們在三亞的出租屋裏吃晚飯。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4月1日,於萌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做水稻雜交實驗。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於萌三亞出租屋的地上攤着她收集的水稻種子(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3月31日,於萌(右)和同事騎着電動車離開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這是4月1日無人機拍攝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