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海口通過“內升外引”打造優質教育資源高地
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
“同學們,我們先練習繃腳。腳背繃緊,腳尖用力下壓……”3月24日下午,在位於海口市江東新區的北師大海口附屬學校舞蹈室裏,該校三年級2班學生小婷盤着頭髮,身穿粉紅色的舞蹈服,跟着形體老師練習壓腿、劈叉。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小婷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形體課是我最喜歡的課,我每週都盼著上!”
小婷家住江東新區新島村。2019年9月,包括小婷在內的200多位“農村娃”成了北師大海口附屬學校的首批小學一年級新生。小婷的媽媽張華還記得,當年她和女兒第一次參觀校園的情景——寬敞明亮的教室、和藹可親的老師、乾淨可口的飯菜,游泳館、室內體育場、電腦室、圖書館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能在家門口上這麼好的學校,以前哪敢想!”張華説,更讓她放心的,是老師們專業的教學水平和豐富多彩的課程,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農村娃”能在家門口上名校,得益於近年來海口在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做出的努力。
作為省會城市,海口的非本地戶籍在校生一直佔有較高的比例,且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同時,隨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加速推進和人才引進政策的實施,海口的遷入人口也在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海口市人口比2019年增加了52.76萬人。從義務教育招生情況來看,2021年海口春季學期義務教育在校生人數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4.7萬人,同比增長17.5%。
在此背景下,為解決教育供需矛盾和壓力,海口啟動了“一校兩園”“第二輪增加學位改擴建”建設項目,不斷增加學位供給。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海口全市共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4.9萬個、公辦幼兒園學位2.3萬個。
與此同時,海口相較於全國發達省市較為薄弱的教育水平,也成為制約招才引智的短板。
“既然要引進,就要引進最好的!”海口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滿足群眾“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海口主動向國內外知名院校拋出橄欖枝,“高位嫁接”教育資源。
如今,翻開海口的教育版圖,人大附中、北師大海口附校、北京大學附中附小、上海世外海口附屬學校、哈羅公學等一批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內外優質教育項目相繼落地。
除了對外引進,海口也注重發揮本土優質教育資源溢出效應,不斷擦亮教育品牌。近年來,海南華僑中學、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等優質學校紛紛在海甸島、觀瀾湖等地區以分校等形式,大力推進學校精緻管理工程,讓更多孩子學習品質得到提升,更多家庭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
通過外引內升“兩手抓”,海口的優質教育資源不斷豐富。但如何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讓優質資源繼續下沉,也是海口教育部門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海口市秀英區,集團化辦學的成效已開始顯現。該區共遴選7所核心優質學校為龍頭校,按照“核心學校+農村學校”“核心學校+薄弱學校”“核心學校+新建學校”的形式,組建7個教育集團。在這種“雁陣模式”的引領下,各個教育集團定期組織成員學校各學科教師一起開展備課、培訓等教研活動,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讓薄弱學校得到了快速成長。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本質上就是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海口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該市將通過集團化辦學,快速提升新建學校、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實現辦學格局從局部優質向整體優質的轉變。(記者 計思佳)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