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城鎮內河(湖)治理讓“人水相親”

2021-12-29 08:08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海口12月28日電題:海南城鎮內河(湖)治理讓“人水相親”

  新華社記者陳凱姿

  白鷺掠過水面,魚蝦漫游淺底,紅樹遍佈岸灘。站在海口市海甸島鴨尾溪濕地公園棧道上,69歲的市民黃永榮不由地感嘆:“這是鬧市裏久違的清新感。”

  在黃永榮的記憶裏,早些年的鴨尾溪還是一條“墨汁河”:水體黑臭遭投訴,行人捂着鼻子過。

  由於海南省污水管網建設起步晚、不完善,包括鴨尾溪在內的部分內河(湖)都曾“臭”名遠播,成為大小城鎮的“傷疤”。

  2015年以來,海南率先提出在全省範圍內推進內河(湖)治理,先後部署兩次“三年行動方案”,把治污工程當作民生、民心工程打造,一批長期困擾老百姓的“鬧心河”“糟心地”得以消除。

  水體黑臭,根子在岸上。海南內河(湖)治理因地制宜,首先在“截污控源”上下功夫。

  海口市東、西兩湖以前雨污匯流面積達138公頃,工程公司全面摸排後,根據水面彎曲度、坡度,在溢流口設計安裝鋼壩閘,同時啟用水質凈化循環設備,控制溢流“立竿見影”。海口漢清水環境治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雲龍説,這种經驗現已在全省逐步推廣開來。

  2018年至今,海南省還累計投入154億元用於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管網3800公里,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網“空白區”和雨污混流區。

  “城鎮內河(湖)治理,不僅要‘去污’,還要成為提升城市形象的惠民工程,將曾經的‘人水相避’轉變成‘人水相親’。”海南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管理處負責人林小斌説。

  海南臨高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等一些市縣結合城鎮內河(湖)水體治理,修建親水棧道、種植紅樹林以及在沿岸佈置休閒服務設施,同時修復生態廊道、修建防汛梯田,既激活供群眾休閒的“濱水空間”,又能對部分生態災害起到防護作用。

  三亞市則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用於三亞河綜合整治,打通東岸濕地和三亞河的連接。“水系連起來,水就能活起來、動起來。”三亞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科負責人柯維華説。

  水體指數是變化起伏的,要守住城鎮內河(湖)治理成績並不容易。林小斌説,海南為此“自我加碼”“自我施壓”,對已完成整治的項目採取了近乎嚴苛的監管手段。

  海南每年均組織生態、水務等多個部門對整治項目進行實地督查暗訪,“一月一提醒”“一季一預警”,水質不達標市縣接到通報後須限期整改。對已建成的重點治理項目,還附加15年“質保期”,多一片垃圾、枯一棵樹苗,都可能被扣分和問責。文昌等地還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精準捕獲河湖環境信息,及時對責任人提出整改意見。

  海南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0月,海南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為91.3%、優良率45.2%,整體水質狀況達到了治理以來的最好水平。

  從黑龍江來海南度假、喜歡伴水而居的“候鳥”老人高成河,這幾年親眼見證了海南城鎮河、湖水的變化。明年他打算定居海南:“以後在水邊再也不用捏着鼻子躲着走了。”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21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