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千畝辣椒種植基地分揀現場。
《海南省農民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明確提出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大脫貧地區群眾就業扶持。
近年來,海南積極探索,通過建設就業驛站、發展就業幫扶車間、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等有力舉措,全面打通就業增收“最後一公里”,助力農民在就業增收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就業驛站:搭建供需橋梁,暢通就業渠道
連片的辣椒田裏,飽滿緊實的辣椒被及時採摘,經過分揀、打包和運輸,走向市場。近期,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千畝辣椒種植基地,一片豐收火熱場景。
而在一個星期前,七叉鎮合作社負責人魏先生還因缺工而愁眉不展。海南就業驛站昌江七叉王下站的“站小二”得知後,迅速啟動零工數據庫,組建起一支70人的勞務隊伍。“就業驛站及時出手相助,化解了種植基地的‘椒’慮。”魏先生感慨道。
自2022年海南省首家就業驛站——樂東黃流站成立以來,海南已建成261家就業驛站,形成了覆蓋廣泛的就業服務網絡,構建起“政府主導+驛站搭&+多方參與”的服務模式,有效暢通了就業信息傳遞渠道。

特色熱帶農作物(哈密瓜)高效栽培技術專題培訓現場。
在樂東,每年的豐收季,種植基地需要大量的人手。經過培訓後的當地農民,就近打零工,每天增加收入一兩百元。“只要願意幹,我們這邊的種植基地都有活。”海南就業驛站樂東多家站點負責人説。
除了牽線搭橋,技能賦能同樣是就業驛站的核心職能。11月3日,由海南就業驛站樂東佛羅站、尖峰站、鶯歌海站聯合舉辦的“特色熱帶農作物(哈密瓜)高效栽培技術專題培訓”,幫助那些想從事密瓜種植的當地農民更好地掌握栽培技術。
海南就業驛站海口大致坡站開展咖啡師技能培訓,海南就業驛站文昌文城站開展解鎖AI創作新技能公益培訓,海南就業驛站澄邁文儒站開展沉香勾香實操技術培訓……這些培訓貼合市場需求,旨在幫助當地閒置勞動力、青年農民更好地就業和創業。

村民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毛感鄉奇楠沉香種植基地幹活。
“我們不設固定宣傳點,村民在哪,服務就到哪。針對不同就業需求,提供個性化對接。”海南就業驛站保亭毛感站負責人説道。在保亭,就業驛站將服務延伸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工作人員走村串巷,逐一記錄村民就業訴求,真正實現“服務上門、需求上門”。
就業幫扶車間:産業帶動就業,助力農民增收
就業幫扶車間是促進農民就近就業、穩定增收的重要載體。海南按照“升級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調整一批”的原則,分類精準扶持就業幫扶車間發展,不斷增強其市場競爭力與就業帶動能力。
作為就業幫扶基地,海南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澄邁、五指山兩地,通過茶産業帶動增收。

椰仙水滿茶香有機茶莊園航拍圖。
公司位於澄邁縣金江鎮萬昌村的萬昌苦丁茶場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聞名遐邇,生産的澄邁苦丁茶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為了更好地帶動村民的發展,茶場將2000畝的茶樹分到68戶農戶手裏,由農戶負責管理,茶場負責收購,每戶每月平均獲得6000多元的純收入。“我負責管理茶場50畝苦丁茶,最高的時候月收入9000多元。”澄邁縣金江鎮楊坤村委會萬昌村村民王善清説。
2001年起,公司在五指山市水滿鄉發展大葉茶,擁有400多畝有機茶園,帶動農戶種植10000多畝大葉茶。附近農戶在茶園打工,人均年收入可達30000元左右,實現“顧家、務農、務工三不誤”的幫扶成效。這種扎根鄉土的就業幫扶,既讓村民端穩“增收碗”,更築牢了共同富裕的産業根基。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重視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對吸納就業幫扶對象勞動力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在毛感鄉奇楠沉香種植基地,眾民沉香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便是保亭重點打造的就業幫扶車間之一。
在臨高縣東英鎮和新村,身殘志堅的李王花在當地建設的“陽光助殘幫扶服裝加工車間”,安置殘疾人和有就業困難的家庭成員就業150多人次,員工最高月工資達10000元以上。
鄉村公益性崗位:兜底保障民生,穩固就業底線
鄉村公益性崗位是政府為低收入困難群眾提供的工作崗位,希望通過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讓困難群眾獲得穩定收入,從而度過難關。
近年來,海南各市縣綜合考慮當地脫貧人口數量、就業困難程度以及公共利益需要,科學設定崗位數量和類別,合理安排農村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就業,讓公益性崗位既守住民生底線,又激發就業活力。

萬昌苦丁茶場第三代茶農鄭子儀在查看苦丁茶長勢。
文昌對符合上崗條件的就業幫扶對象,取消年齡、殘疾等限制,優先安置脫貧勞動力和監測勞動力等農村低收入家庭勞動力上崗。同時,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引導低收入群眾投身鄉村實踐,如東方市通過聘請公益崗位管理人員的方式,加強農村公廁管護力度,解決了123座農村公廁無人管護的問題。
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構建起“調研摸底—科學設崗—宣傳引導—規範監管”的全鏈條工作機制,按需設置契合鄉村實際的崗位,摒棄“大水漫灌”式設崗,確保“人崗相適、人盡其力”。
“我們要把有限的公益性崗位給到那些更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手中。”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相關負責人説到,公益崗位的優化,目的是更加合理和公平,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善意。
從就業驛站的供需對接,到就業幫扶車間的産業帶動,再到鄉村公益性崗位的兜底保障,海南正積極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民就業增收體系。未來,隨着各項政策持續深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海南農民就業增收之路將越走越寬,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與鄉村振興注入更加強勁的民生動力。(王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