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的各個鄉鎮,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村民圍坐一起,學唱家鄉歌謠。他們從害羞到主動跟唱,眼神越來越亮。另一邊,心理諮詢師像“拉家常”一樣,幫助黎族婦女解決育兒困擾。這些都是“黎花知音”公益課堂的日常,它正以“課堂”之名,進行着一場潤物細無聲的社會實踐。

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授課。沒有固定的教室,沒有晦澀的術語,有的只是朋友般的傾聽與分享。自2023年3月啟動以來,這項由海南省影視家協會發起,昌江黎族自治縣委、縣政府聯合主辦的公益項目,已累計開辦超過200堂精品課程。它的意義深遠: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填補村民的心靈溝壑,重塑他們的文化自信與生活熱情。
從“心”開始,回應鄉土深處的呼喚
項目的萌生,源於發起人林青在基層一線的深入觀察。“當傳統的生活生産模式、思想觀念被打破,村民對自我的認知出現了明顯缺口。”2018年,時任海南省影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的林青,在參與王下鄉“黎花裏”文旅小鎮建設時注意到,小鎮的突然變化,讓村民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某種“斷層”,村民們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自身位置,又如何安頓內心的迷茫與困惑,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精神訴求。“要用文化的力量、心靈引領的方式,浸潤並引導百姓成長。”林青的這一認知,逐漸沉澱為“黎花知音”項目的初心與使命。

在後來的長期接觸中,林青還注意到王下鄉村民的“不自信”:因常年生活在深山,村民性格多顯緊張跼踀,甚至有些害羞,這成了他們與外界深度交流的“隱形壁壘”。“我們之所以將項目命名為‘黎花知音’,就是希望所有交流都能像朋友相處般真誠平等。”正是這份初衷,奠定了項目的基調:它不是“輸送”,而是“同行”。組建教師團隊時,標準清晰而堅定:既要滿懷愛心、甘於奉獻,更要能精準理解村民訴求,將專業知識“翻譯”成他們能接受的鄉土語言。

“雙向奔赴”,讓知識在鄉土生根發芽
於是,一場生動而深刻的教學相長,在昌江的鄉鎮間溫暖上演。
課堂從傳統教室遷至村民家門口的大樹下、田野邊的廣場上,讓學習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場景。老師們在教學中巧妙融入當地特色歌舞,借熟悉的文化元素瞬間“破冰”;將深奧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拉家常”式的鄉土語言,確保村民聽得進、聽得懂,更能用得上。

多年來,來自各地的專家教師各展所長,為課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海南省技師學院文化藝術系聲樂教師、青年演唱創作者陳晶晶,將海南話和黎族方言融入歌曲創作,通過傳唱方言歌謠,喚醒村民對本土文化的深切認同;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李惠君,以貼近生活的場景故事為引,與黎鄉婦女暢談親子教育的智慧;海南省第三衞生學校副校長張華,則為村民帶來實用的中醫養生知識,用心守護一方健康……

這些點滴互動,其意義超越了知識傳授,核心在於構建一種平等、信任的“雙向奔赴”。心理諮詢師楊玉紅對此深有感觸:“這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正如林青所期待的那樣,在這裡,老師與村民互為師生,彼此學習,村民在真誠互動中重拾自信、勇敢表達。這份溫暖的共生關係,正承載着項目最初的願景:引導百姓樹立健康的家庭、婚姻與幸福觀,讓他們理解守護鄉土、家園與幸福的內在聯結。
拓展邊界,讓文明新風吹遍希望的田野
隨着項目持續深耕,“黎花知音”的服務半徑不斷延伸,內涵也日益豐富。截至2025年11月,該項目已累計開辦超過200堂精品課程,受益群眾超9000人次。這些課程因內容貼近生活、形式生動鮮活,不僅深受鄉村百姓歡迎,也悄然點燃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在熱情。

展望未來,林青&&,“黎花知音”將在既有成果上進一步拓寬視野:將服務對象從婦女群體擴展至全體鄉村青年,推動公益資源向基層末梢深度滲透,向家庭單元持續扎根;課程體系也將新增兩性交流、家庭建設、婚戀心理等模塊,精準回應青年群體的現實關切,促進鄉村青年之間的情感聯結與互助成長。

針對鄉村適齡未婚青年情感需求被忽視的現狀,項目團隊中的公益教師主動轉型,兼任“幸福輔導員”與“公益紅娘”,為年輕人搭建可信賴的交友平台,提供情感支持與心理疏導。與此同時,“黎花知音”積極聯動愛心企業走進鄉村,通過舉辦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活動,營造鄰里互助、鄉風和睦的社區氛圍,幫助青年解決就業難題,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鄉村振興的核心關鍵在於老百姓。”林青的話語堅定而充滿力量,“只要村民有需要,‘黎花知音’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在她看來,這項公益行動遠不止於知識傳授,更是在鄉土社會結構中構建一種新型“心靈秩序”,幫助村民在時代巨變中重塑自我認同,為鄉村振興築牢深沉而持久的精神根基。

2025年5月23日,昌江黎族自治縣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份榮譽的背後,是昌江多年來堅持以民為本、將文明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的持續努力——從改善人居環境到優化公共服務,從化解鄰里糾紛到壯大志願服務隊伍,文明之風逐漸從“創建成果”深化為“常態長效”,融入城鄉發展的肌理。
“黎花知音”的深意,植根於知識的傳授,更着眼於文明土壤的培育。它所帶來的改變,是村民內生的自信與希望,這也是其價值最為深遠的顯現。(王雯君 沈鈺穎 韓宇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