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持續激活藍色生産力 壯大“海上糧倉”-新華網


海南:持續激活藍色生産力 壯大“海上糧倉”

2025-11-18   15:08:28
來源:新華網
字體:

  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文昌鯤誠現代化海水養殖創新産業園工作人員在喂養東星斑。

  從文昌馮家灣“蝦苗谷”的迭代升級,到樂東海洋牧場“深海糧倉”的崛起壯大,海南正緊扣《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堅持以深遠海養殖、工廠化養殖和生態養殖為發力點,持續激活藍色生産力,持續壯大“海上糧倉”。

  做強漁業産業,夯實海洋經濟的“基本盤”

  種苗是海洋水産行業的“芯片”。海南聚焦“三魚一蝦一螺”,依託“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推動水産種業科技創新,在育種創“芯”領域實現新突破。

  在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昔日粗放養殖的“蝦苗谷”,如今建成多層標準化廠房,東星斑“住”進恒溫車間,東風螺“喝”着循環水。

  “我們統一從兩公里外海裏取水,養殖尾水經四級凈化達標後才排放,既保生態又提效益。”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5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這裡正逐步成為集育種、養殖、加工於一體的海産“硅谷”。

  在樂東龍棲灣的普盛海洋牧場,海南首座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場一號”配備抗颱風的四角錨泊技術和“智慧大腦”集成控制系統,讓養殖的産能效益大幅提升。“一個養殖平台一次捕撈量,抵得上數百艘小漁船一年的收穫。”樂東九所鎮望樓港社區黨支部書記符天友感慨道。

  龍棲灣普盛海洋牧場總規劃海域350公頃,不僅配備3個智能養殖旅游平台和50個智能養殖網箱,還建有加工廠和科研中心等陸域設施,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漁業的轉型發展,不僅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也要往休閒處走。當前,海南通過開展休閒漁業“五個一工程”建設,打造共享漁莊、和美漁村、休閒漁業精品旅游路線等項目,為海洋漁業發展開闢新路徑。

航拍的疍家魚排。

  從陵水疍家漁排民宿到儋州漁家樂,從潭門千年漁港到西島珊瑚礁生態研學,海南正在加快推進“漁業+旅游+文化”多維融合,不僅提升了傳統漁業的附加值,還為全域旅游注入差異化競爭力。

  拓展市場流通,暢通海洋經濟的“供應鏈”

  市場流通是漁業産業實現價值的關鍵環節,海南從“建港口、拓市場、強冷鏈”三方面入手,打通漁業産業鏈的堵點,實現了從海洋牧場到百姓餐桌、與時間搶“鮮”的賽跑。

  在萬寧市和樂鎮的海南金鹿水産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自動化生産線持續運轉——從清洗、篩選、加工到速凍、液氮鎖鮮,石斑魚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鏈”就美味,“鮮”達全國。“用液氮鎖鮮後再轉凍庫,保鮮效果好,口感也更佳。”海南金鹿水産品有限公司經理葉才玲説,海産品通過空運冷鏈發往全國,48小時內直達多數省會城市。

海南金鹿水産品公司加工的海鮮。 

  2025年初,文昌市鋪前中心漁港配套項目開工,建設包括制冰廠及冷庫、批發交易市場、加工集散等配套項目。已建成的鋪前中心漁港卸港量8萬噸/年,可容納避風船舶數量800艘。

  市場的暢通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撐。海南正加快海口、三亞、儋州等水産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依託三亞崖州、陵水新村等漁港經濟區,配套冷鏈物流集散中心,讓冷鏈物流佈局更加合理。三亞崖州中心漁港、儋州馬井中心漁港、東方八所中心漁港等中心漁港的加快建設,將托起“藍色糧倉”的底座。

  從深海養殖到港口建設,從種業創新到品牌出海,“再造一個海上海南”,海南正在海洋經濟賽道上,踏出堅定步伐。從傳統漁業到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蔚藍的海域,正孕育出海南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可能。海南正用勤勞、智慧與匠心,悉心守護着這片藍色牧場的珍貴饋贈。(王賢)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