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科院南繁研究院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
從位於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AI機器人到樂東深遠海智能養殖平台,從海口的“科技+品牌”模式到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甘薯“療傷”技術……一系列硬核“黑科技”正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強勁動能,讓農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起來。近年來,海南充分利用熱帶自然資源優勢和自貿港政策紅利,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育種添“慧眼”
科技加速“一粒種子的蛻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科技正讓育種周期不斷縮短,品種質量持續升級,為糧食安全築牢根基。
在三亞南繁基地,農技人員彎腰勞作的身影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往來穿梭的AI機器人與高大的軌道式採集設備。“從耗時近半年的人工採集,到機器人的‘一鍵獲取’,棉田表型數據採集效率因科技賦能實現了質的飛躍。”中國農科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張建華介紹。除此以外,基地內高5.7米的軌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採集平台,集成5種高精度傳感器,可快速採集分析植物品種的可見光、高光譜、葉綠素熒光等信息,為科研人員提供精準決策依據。
科技的力量還延伸至實驗室。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為海南創制更多的優異新種質資源、培育新的優良品種提供支撐,已為全國106家育種單位處理各類試材超4000份,在椰子、油茶等熱帶果樹育種領域持續突破技術瓶頸。
種養變“智慧”
科技重構“從田間到海洋”的生産圖景
從陸地種植到海洋養殖,科技正重構海南農業的生産模式,讓傳統種養告別“看天吃飯”,邁向精準高效的現代化新階段。

農戶在東山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內採摘火龍果。
在海口東山現代農業産業園,進口噴灌設備構建起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系統,為每一株火龍果配備專屬“營養師”,720畝火龍果年産量達40多萬斤。“我們一邊學習技術一邊打工,一天能掙140元,公司還買了保險。”東山鎮儒萬村村民陳學英的話,道出了農民參與智慧農業的切實獲得感。
時值冬季瓜菜育苗關鍵時期,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崖州基地工廠化育苗基地裏,自動化播種機高效運轉,育苗盤在傳送帶上勻速移動,精準完成填土、壓穴、播種、覆土、澆水等一系列工序。昔日依靠人工彎腰點種的繁忙場景,正被這種高效、精準的機械化育苗模式所取代。
由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定點幫扶臨高縣的重點項目——蓮霧數字化種植項目落地臨高縣“龍洲一號”家庭農場,部署土壤多參數傳感器、氣象監測站、蟲情監測儀及高清攝像頭等智慧農業設施。農場主王開現介紹,每年在這裡要進行270人/次的技能培訓,輻射周邊市縣的農戶,大家學習新技術的勁頭很足。
科技的觸角還伸向蔚藍深海。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的普盛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台,如同一座深海“智慧城堡”,可抵抗17級颱風,通過光伏供電實現能源自給,搭載的智能系統實現自動投餌、魚群監控與水質監測,讓深遠海養殖更可控、更高效。

綠橙基地使用智能分選設備。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綠橙基地,AI+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智能分選設備可以為琼中綠橙做“無損體檢”,精準篩查糖度與瑕疵,讓琼中綠橙直達全國市場,解決了人工分選糖度不均的難題。在文昌公坡鎮的稻田裏,收割機精準作業,政府每畝30至50元的農機補貼讓農戶積極性倍增。“機械化成本低、效率高,還能搶農時保産量。”文昌市公坡鎮力群村委會農戶符績吉感慨道。
産業鏈“升級”
科技打通“從品質到品牌”的增值通道
科技不僅改變生産環節,也在産業鏈各環節持續發力,通過技術創新與品牌培育,推動農産品實現價值躍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廣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高溫癒合技術成了“創匯利器”。針對甘薯採挖中易出現的表皮損傷問題,企業通過調控溫度、濕度與二氧化碳含量,7天即可完成果皮修復,使薯塊健康率達94.7%,損耗率下降3個百分點。憑藉這項技術,昌江甘薯出口加拿大,還與英國、中東等客商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澄邁縣,澄邁福橙則通過數字化賦能品牌,智能分揀線精準分級果實大小與糖度,每箱橙子都帶“身份證”,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種植戶、檢測結果等溯源信息,讓福橙遠銷港澳與長三角地區。

廣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療愈”的高溫癒合庫設備。
科技與産業的深度融合,更離不開體系化支撐。海南已建立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覆蓋檳榔、石斑魚、地方雞等多個特色領域,近百名專家忙碌在生産一線,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與此同時,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的成立,構建起“科技-金融-産業”良性循環,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金融活水。
用AI守護農田,讓土地會説話;當AI當“車間主任”,養魚更加智能。科技真真切切地扎根於每一片田野之中,它讓海南農業更高效、更省心、更安全。
從南繁基地的“一粒種子”到百姓餐桌的“一份佳肴”,從陸地田間的“一片果園”到深遠海域的“一座牧場”,科技正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讓農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寬,為鄉村振興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王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