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措並舉為低收入群體鋪就增收致富路-新華網


海南多措並舉為低收入群體鋪就增收致富路

2025-11-09   16:36:48
來源:新華網
字體:

萬寧市北大鎮尖嶺村村民正在採鷓鴣茶。新華網發

  “以前沒人管的野樹,現在採片葉子都能換錢!”海南省萬寧市北大鎮尖嶺村村民王麗捧着剛採的鷓鴣茶葉,笑得格外開心。

  過去,尖嶺村守着好生態卻沒産業。如今,在駐村團隊的幫扶下,村裏搞起鷓鴣茶林下種植、龍尾河槳板運動,不僅建起加工坊、展銷店,還帶火了民宿農家樂。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曾經的“窮山村”憑着特色産業實現轉型,穩穩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這樣的增收蛻變,正在海南鄉村不斷上演。近年來,海南省在築牢農村弱能力群體救助底線的同時,更聚焦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需求,圍繞就業賦能、技能提升、創業扶持等關鍵環節,在全省推出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見實效的幫扶舉措,讓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

  精準識別

  “大數據”到“鐵腳板”,一人一檔全覆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面對“如何精準幫扶低收入人群”這一民生課題,海南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大數據篩查+入戶摸排”雙軌並行,變“被動等待求助”為“主動上門幫扶”。

  “我們不再等群眾上門求助,而是主動敲門、主動發現、主動幫扶。”海南省就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全省人社一體化平台,海南先通過大數據初步鎖定有增收需求的低收入群體,再由各鄉鎮就業驛站工作人員、村幹部和鄉村振興工作隊開展“敲門式”入戶摸排。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打金村,工作人員排查時發現,村民譚永會有創業想法但缺方向、缺資源,一些農戶有土地卻沒合適種植項目,僅靠零散種植一些作物,收入微薄。針對這些需求,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為譚永會提供鳳梨産業發展建議與幫扶,支持他帶頭試種。

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打金村農戶正在分揀鳳梨。新華網發

  如今,譚永會帶動全村發展鳳梨産業,已從第一年的48畝擴大到406畝,涵蓋金鑽17號鳳梨、手撕鳳梨等三個品種,畝産約4000斤,産品遠銷北京、湖南、四川等地,成了低收入農戶增收的重要支撐。

  産業的多元發展,離不開精準的幫扶機制。通過持續深化走訪排查,既能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更能靶向對接就業需求,切實帶動當地群眾穩定增收。

  分類施策

  “量身定制”增收路,多元幫扶見實效

  民事皆大事,點滴係民生。針對各群體的不同需求,海南堅持“一類一策”“一人一法”,走出一條差異化、精細化的幫扶之路。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多面臨“缺産業、少技能”的困境,海南通過“産業培育+技能培訓”雙輪驅動,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增收。

  臨高縣博厚鎮大雅村探索出“工廠+基地”增收模式,依託金牌港園區企業引導村民就近就業,依託千畝鳳梨種植基地從“脫貧摘帽”到“幸福加碼”。

  “我通過‘金牌住工’勞務品牌的培訓,學會裝配式建築的技能,目前在康莊住工做網籠工,一個月收入6500元,平時下班回家還能照顧好家人。”臨高縣博厚鎮大雅村委會擁武村村民王少玲高興地説。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大雅村脫貧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達24377.17元,較上年增長13%,每一戶脫貧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穩定就業。

  “用無人機噴藥,省時省力省錢。”這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吊羅山鄉大美村村民黃振德今年才掌握的新技能。今年3月,黃振德參加琼中縣就業服務中心免費無人機操作培訓,系統學習後拿到證書,購置無人機。如今,他不僅能用無人機高效管護自家作物,還承接周邊村民打藥訂單,按每畝50元收費,每月額外增收2000至3000元,從“傳統農民”變身“職業飛手”。

臨高縣博厚鎮大雅村千畝鳳梨種植基地。新華網發

  特色農産品豐富、農村電商物流體系完善……依託電商直播的良好基礎,琼中縣就業服務中心因地制宜打造“琼中主播”勞務品牌,吸納鄉土人才和行業新人加入。目前,“琼中主播”團隊已有581人,累計帶動就業1000餘人次,助農銷售近2000萬元。這一特色勞務品牌,成為農村低收入群體打開增收大門的“金鑰匙”。

  長效護航

  政策機制雙保障,增收成果穩得住

  百姓憂樂事,事事總關情。為讓農村低收入群體幫扶“不脫節、不斷檔”,海南從政策到機制雙向發力,為幫扶成果“上保險”,讓群眾的“飯碗”端得更穩。

  政策層面,海南拿出“真金白銀”的支持。據海南省殘聯公開的數據,2022至2024年,全省累計發放殘疾人社保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就業相關資金達1983.13萬元,直接幫助2058名殘疾人實現穩定就業。同時落實“安置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用政策紅利激發企業吸納困難人員的積極性,形成“企業得實惠、群眾得工作”的雙贏局面。

  對有創業意願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海南也給予大力支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北鋪村村民蔡篤強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兩次獲得海南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式面點師項目一等獎,他的面點店接納了7名殘疾人就業。省殘聯為其提供創業擔保貸款108萬元,助力打造“蔡皇牌”月餅等殘疾人創業品牌。

  服務體系的全面升級,也讓幫扶更加“觸手可及”。“海南好就業”小程序累計發布崗位293萬個,實現“城區15分鐘、鄉村5公里”就業服務圈全覆蓋,群眾足不出村就能瀏覽崗位、提交簡歷。省就業局還建立了“年度服務清單”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每月一跟蹤、每季一評估、每年一調整”的“三個一”跟蹤管理,根據就業進展動態調整策略,如為低能失業人員推薦社區服務崗位,為技能不足者優先安排“訂單式”培訓,讓幫扶始終“跟得上需求、接得住期盼”。

  在自貿港建設的熱潮中,海南以更實的舉措、更暖的服務,把幫扶的“陽光”照亮更多角落,讓農村低收入群體的“飯碗”端得更穩、生活更有奔頭、更有希望。(文菁)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