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村椰寨到國家舞& 海南非遺“破圈”記-新華網


從黎村椰寨到國家舞& 海南非遺“破圈”記

2025-11-09   09:18:43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輕輕一挑,針線來回穿梭,在五指山市暢好鄉的山寮裏,年逾五旬的黎族織娘王雪冰俯身於老式腰織機前,專注地將彩色棉線編織成畫卷。

  她織的不是普通黎錦。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婦女峰會上,這幅特製壁挂式大型黎錦《四季同輝·巾幗逐夢》亮相2025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吸引了國內外參會嘉賓駐足關注。

  從指尖流淌的千年織錦,到刀筆雕琢的椰島風情,再到戲&上悠揚的琼音雅韻……近年來,海南一批非遺技藝頻頻亮相國家舞&。它們跨越琼州海峽,從村寨古厝的珍藏昇華為帶着體溫的文化信使,向世界講述海南故事。

  黎錦:指尖經緯,織就世界語言

  在北京展會上,這幅來自五指山的黎錦絲線在光照下閃爍溫潤光澤,古老技藝煥發出嶄新的時代生命力。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傳承3000餘年,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海南不斷推動黎錦“走出去”,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展示黎錦,並將其作為“國禮”贈予海內外嘉賓。

  黃凌鳳是《四季同輝·巾幗逐夢》的帶頭製作人。她&&,她們做的不只是一塊漂亮的布,而是通過這塊布講述女性故事。

  整幅黎錦以春夏秋冬為時間縱軸,以“巾幗逐夢”為精神內核,圍繞海南五指山,通過春天茶園、夏天雨林、秋天梯田、冬天船屋的四季意象,描繪當代女性多彩而燦爛的生命周期與發展圖景。

  當全球婦女峰會的聚光燈亮起,來自中國五指山的這份深情厚誼,正以其千年技藝的時間刻度和複雜難度向世界宣告:每一位女性的奮鬥與夢想,都如同黎錦上的一針一線,不可或缺,共同編織出人類文明更加燦爛的未來。

  椰雕:方寸之間,容納萬千氣象

  同樣亮相全球婦女峰會的還有海南椰雕花瓶《黎寨風情·椰風海韻》。這組花瓶以海南特有椰殼為材,綜合運用平雕、凹雕等技法,生動刻畫了黎族村寨生活圖景與椰風海韻的自然風光,出自海南非遺傳承人柯秋楓之手。

  柯秋楓從事椰雕工藝品製作近30年。他介紹,傳統手工椰雕製作工藝複雜,一件成品的成型需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鑲嵌、拋光、修飾等多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刻刀就會跑偏,劃破手掌或胳膊。”柯秋楓手上留下了不少傷痕。他希望觀眾能通過《黎寨風情·椰風海韻》,感受到海南非遺的鮮活與厚重,看到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生命力。

  海南椰雕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精湛的製作工藝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於世。宋代時,工藝精緻的椰碗、椰杯、椰壺已流行於士大夫宴席。明清時期常作為貢品獻給朝廷,故有“天南貢品”之美譽。

  如今,椰雕工藝品已成為各種場合擺設的精美藝術品,集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柯秋楓的椰雕作品也多次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作為“國禮”贈予海內外嘉賓。

  琼劇:琼音雅韻,共鳴時代心聲

  每當夜幕降臨,在海口紅城湖一帶,總能聽到婉轉悠揚、韻味十足的琼劇唱腔。琼劇是海南代表性地方大戲劇種,用海南話演唱,明末清初發祥於今海口一帶。

  作為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傳統劇種,琼劇多活躍於海南本土及東南亞琼籍華人聚居地。每逢傳統節日,或有學子金榜題名、老人做壽、華僑回鄉等喜事,當地多會請劇團唱琼劇慶祝。不過近年來,琼劇也屢屢登上國家乃至國際舞&。

  9月中旬,海南省琼劇院大型原創琼劇《黃道婆》亮相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這是琼劇闊別十年後,重登中國戲劇節舞&。

  舞&上,琼劇唱段聲聲入耳、直叩心扉,唱出了黃道婆從崖州逆境重生,到革新紡織技藝、衣被天下的壯闊歷程。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林川媚唱腔婉轉、身姿靈動,將黃道婆的傳奇一生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海南省琼劇院院長楊濟銘看來,這不僅是全國性的藝術交流平台,更是向全國觀眾展現琼劇魅力的最佳契機。《黃道婆》用實際行動證明,地方戲曲不僅能守望鄉音,更能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支點,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海南故事的使命。(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江華)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